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川藏线上的百姓故事

王伟伟 发布时间:2019-04-28 09:38:00来源: 工人日报

  4月21日下午1时15分,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甘孜公路温泉养护段,养护队长高小军正带领着工友在路边挖一条排水坑道。刚才还晴空万里,忽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山坳间大雪纷飞。这样的天气并没有让高小军和工友们停下手头的工作。不到半个小时,天气又立刻转晴,阳光普照。

  ①李先鸿,48岁,驾驶员,在川藏公路上有着20年的驾驶经历。多年的跑车经验让他对这条线有了感情,他能够清楚地说出川藏公路所经过的每一条隧道和桥梁。他说:“是川藏公路养活了我们一家子。”

  ②李尼玛(图左),49岁;德切巴姆,40岁。夫妻二人同为松茸产业园的技术工人,两个孩子都在读高中。他们每天负责各种菌类的培育、加工,两人每年可以有6万多元的收入。他们说:“通过川藏公路,可以把这些菌类送往世界各地。”

  ③泽桑,25岁,两个孩子的母亲。2018年,山东寿光的一家蔬菜公司来到巴塘县投资建厂,一直在家务农的泽桑应聘成功,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她说:“通过川藏公路,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也能品尝到什么是真正的高原蔬菜。”

  ④刘万莉(图左),47岁;雷远程,45岁。1998年,夫妻俩举债8万元开了个农家乐,刘万莉负责接待,雷远程负责后厨。如今他们每年的收入稳定在20万元左右。妻子刘万莉说:“没有川藏公路持续不断的升级改造,就没有我俩的今天。”

  ⑤泽仁拥忠(图中)和她的学生。作为当地人,1991年出生的泽仁拥忠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成为了一名藏文老师。她说:“川藏公路不光是一条路,更像一条连接外界的纽带,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

  ⑥陈颖,40岁,甘孜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自幼在甘孜长大的陈颖,2018年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甘孜州,继续从事包虫病的研究工作。他说:“川藏公路打通了医生和患者的联系,提高了我们筛查和治愈的效率。”

  ⑦布珠(图左),54岁;甲它,53岁。2007年,兄弟俩把318国道旁的房子改造成了一家骑行驿站。在兄弟俩的印象中,318国道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改造。甲它说:“路况好了,骑行的人数明显比以前多了,每年暑假,家里的客房都不够住。”

  ⑧刘诗涛,29岁,雅康高速公路交警。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刘诗涛便成为了这条高速公路上的第一批交警。刘诗涛说:“守好雅康高速,就是守好内地进入藏区的经济大动脉。”

  ⑨易地搬迁村民。2017年,巴塘县地巫乡三个偏远贫困村的农牧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紧邻川藏公路的桃源地坞村。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当地政府还在各家房顶上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


4月20日,川藏线巴塘段,护路工正在画导流线。


4月21日午饭时间,甘孜公路温泉养护段的护路工在路边用牛粪架起火堆取暖热饭。


4月21日,甘孜公路温泉养护段的护路工在川藏公路上巡线。

  4月21日,一名工人正在金沙江钢架大桥上施工。这座大桥是川藏的分界线,去年10月,金沙江一侧的山体滑坡,主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金沙江大桥遭到严重损坏。现在的这座大桥是去年12月5日灾后抢建而成的。


4月18日,修建中的雅康高速公路延伸线,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

  行走在川藏线上,经常可以看到像高小军那样面庞黝黑,身穿橙色制服的护路工。他们常年坚守在川藏公路一线,道路巡检、路面维修、暗冰清除、垃圾回收……“在这里工作,每天干的活杂乱、琐碎,你们很少遇到的风沙、高寒、缺氧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高小军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遇到交通事故,一起事故往往会造成公路双向拥堵。别人的节假日,对于高小军他们来说则是精神高度紧张的加班日,因为这时川藏公路的人流、车流陡增,事故高发,这时护路工们就需要全员在岗,24小时待命。

  高小军守护川藏公路已经28年,这里是路也是家。对于川藏公路,高小军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川藏公路是沿线居民的生活保障线,而护路工就像是这条保障线上的铺路石,让人们安全、放心地通过就是他最大的心愿。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川藏公路经过一代代公路人的努力,已经从当年的坑坑洼洼变成了如今的平整宽阔。

  而对于这条公路,有着20年行车经验的老司机李先鸿有着自己的新认识。开车行驶在新开通的雅康高速公路上,他用“多”“快”“好”“省”四个字概括了如今的川藏公路:与刚开始的砂石路相比,如今的川藏公路,桥梁隧道“多”了、车跑得“快”了、沿途居民的生活“好”了、时间和路途节“省”了。

  4月20日上午,在海拔2500多米与川藏公路相邻的巴塘县桃源地坞村,村民们手持洁白的哈达、跳着欢快的弦子舞,用当地特有的方式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年前,巴塘县3个偏远贫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新组建了这个村子,因为当地计划将这里发展为一个以桃树种植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旅游村,所以取名桃源地坞。而最让当地村民高兴的是,他们靠在了县城边上,紧挨着川藏公路,以前出一趟山需要3个小时,如今只需要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能到达县城。村民巴登操着不十分流利的普通话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以前想出去打工,但交通不方便,难以顾家,现在好了,骑着摩托车一脚油就能到县城,用不了一天就能到成都。”

  交通所带来的便利,不光让脱贫路上的巴登看到了希望,也让经营农家乐的刘万莉夫妇奔头更足。

  4月16日,在川藏公路经过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杵坭乡,一家占地19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里,刘万莉和丈夫雷远程正忙着招待从成都赶来度假的客人。请座、倒茶、寒暄、点菜……面对不同的客人,刘万莉总能用合适的话语和恰当的方式瞬间把客人变成似曾相识的“老友”,也是凭着这份热情,他们的农家乐招揽了不少回头客。然而,回想起当年的创业经历,刘万莉感慨万千,她说:“我们是这里开的第一家农家乐,刚开始都不知道怎么下菜,肉多了嫌菜少,菜多了说这不是给人吃的,不满意的甚至连钱都不给。”为此,刘万莉没少掉泪,也曾想过放弃。但已经举债8万元的夫妻俩没有回头路,只能继续咬牙摸索。伴随着川藏公路的不断升级,刘万莉的农家乐也经营得有声有色。今年已经是他们经营这家农家乐的第11个年头,全年的收入也稳定在20万元左右。如今随着雅康高速公路的通车,刘万莉对于房间的布置和菜品的种类又有了新的规划。

  采访手记

  有路的地方就有故事

  本报记者 王伟伟

  川藏线,通常指成都到拉萨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2000多公里长的天路沿途景色奇美秀丽——雪山、湖泊、冰川、峡谷,还有各种珍稀动植物。然而这条线自诞生之日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条路在不断的进化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行走川藏线,每一段路程都是心的洗礼。而在采访中,我希望寻求一个答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在泸定县的博物馆,看着当年解放军第18军官兵留下的筑路工具,耳边不禁想起了那段脍炙人口的旋律: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这首歌曲不仅唱出了二郎山的艰险,也唱出了对征服川藏第一高山跨越天堑的渴望。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向西藏进军筑路,他们用4年的时间,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修通了这条横穿8条大断裂带,翻越14座大山,长达24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而解放军第18军也付出了4963名战士的生命。

  博物馆的讲解员说:“这是一条英雄的路。”

  这条被人们称为“眼在天堂,身在地狱”的川藏公路,正在发生变化。2018年12月31日,川藏“新干线”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结束了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二郎山天堑如今已被一条长4176米的隧道穿过,成为了雅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过去2个小时的路程现在5分钟即可穿越。

  二郎山的变化只是川藏公路的一个缩影。在采访中,每一名当地居民都能讲出自己与这条路的故事,也都会用自己的经历来为这条路定义。

  从举债开农家乐到如今年入20万元的刘万莉和雷远程夫妇说:“这是一条致富路。”

  通过易地搬迁住进新村的巴登说:“这是一条民生路。”

  在理塘县中学第二校区教书的藏语老师泽仁拥忠说:“这是一条知识路。”

  ……

  从海拔1300多米的泸定县到海拔4000多米有着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县,沿途的每个人都能给出不同的理解,讲出他们与这条路的故事。而就在结束采访的时候,对于刚刚走完这条路的我来说——这是一条满载着故事的逐梦路。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