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最可爱的人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在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不忘初心、不惧艰险,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毅然决然选择来到雪域高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建设西藏、发展西藏,谱写了援藏的光辉篇章。他们就是援藏干部,他们是雪域高原最可爱的人。
谈及最可爱的人,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魏巍老师笔下的解放军。他们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淳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在西藏,也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远离繁华都市,一路向“西”,远赴西藏,抗高反、战严寒、斗风雪、涉险途,坚守初心,谱写担当,在雪域高原与各族群众携手“筑梦”、共同“逐梦”。
“生命禁区”的精神丰碑。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让这里许多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面对“生命禁区”的种种挑战,援藏干部没有退却,而是选择勇往直前、攻坚克难。自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入藏至今,已先后有8批次约8000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一批批、一茬茬援藏干部不畏艰难险阻,夙夜在公、履职尽责,挥洒汗水、倾力奉献,以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雪域高原上用青春和责任,用热爱和赤诚,增加了生命的厚度,拓展了人生的宽度,阐释了“老西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为西藏的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
磨砺下的援藏铁军。“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其磨砺,才始得玉成。”援藏,是大局,是政治,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是一群特殊的人、在特殊的地方、从事的特殊事业,是对援藏干部人才全方位的考验和磨炼。自1994年7月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和“长期支援、自行轮换”的干部援助方式以来,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高原,履行使命。进藏前,他们集中接受入藏培训,全面了解西藏发展稳定的相关政策、宗教、文化等知识;进藏后,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工作有规矩、生活有规范、言行有纪律……他们用对雪域高原的热爱和对援藏事业的赤诚,在磨砺下练就了一批批援藏铁军。
真抓实干下的明显成效。1994年至2019年,25年寒来暑往,25个春秋交替。时间在不断前行,但却没有阻挡援藏干部向西的脚步。医生、护士、教师、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北京、上海、重庆、江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因为同一个号召,同一个愿望,集体“向西位移”,扎根边疆、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真诚服务。他们以“老西藏精神”为指引,依托自身的先进经验和有利资源,结合西藏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不同地域优势,将“硬件支援”与“软件支援”完美结合,在为西藏输血的同时也就地造血,把西藏人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实现了一个个“零的突破”,创造了一个个瞩目的奇迹,成就了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前进途中的榜样力量。不忘初心,不改情怀,不惧艰险,一批批援藏干部用行动书写了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光辉篇章,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援藏精神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雪域高原奋斗10个春秋,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的孔繁森;一生三次进藏,面对“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以帐篷为家,自己挖井,创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安多气象站,将33年的人生献给了雪域高原的气象事业的陈金水;16年时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收集了1000余个物种,4000多个样本,4000多万颗种子的复旦大学教授、植物学家钟扬……他们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传递出了巨大的正能量,给人以启迪、定准以方向,成为了我们前行途中的榜样。
格桑花开,风景无限;民族情深,携手奋进。一批批援藏干部以携手征服落后的勇气和困境中胼手砥足的坚持,用他们的坚守和大爱震撼了无数人,画出了最大最美的同心圆,是当之无愧的“雪域高原最可爱的人”。
-
古多:唐古拉山下的鲜红党旗
古多,生前系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多玛乡嘎尔扎仁村党支部书记。[详细] -
不忘初心,向“工匠精神”致敬和学习
雪域高原的劳动者,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演绎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