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田:五色斑斓的非遗传承
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千年盐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完整保存的最原始的人工晒盐方式。
澜沧江畔的斑斓盐田。徐驭尧摄
在纳西乡,连片的盐田在日光下五彩斑斓,如今,传统木桶挑水已经被抽水机。他们用抽水机将江边卤水井里的卤水,抽到沉淀池初步过滤,再引入自家盐田;经阳光蒸晒后,得到粗盐;进一步晾晒打理,制成食盐。
澜沧江畔的斑斓盐田。徐驭尧摄
井盐晒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55岁的纳西村村民珍玛拥宗有5块盐田。珍玛拥宗介绍,井盐晒制受天气因素制约,去年她主要是1-6月晒盐,避开雨季,共制作了120多袋盐,1袋卖70元,收入为8800元。
珍玛拥宗在倒卤水。徐驭尧摄
“我家祖祖辈辈都做盐,我从12岁就开始跟奶奶、妈妈一起制盐,和盐田感情深厚。另外,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我每年领着2万元补贴,有责任继续坚守下去。”她说。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芒康县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措施,不断修复损毁和废弃的盐田。“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还是有一些盐民尤其是纳西村盐民,不再从事制盐工作。”洛松扎西表示,“村民增加增收渠道,这也无可厚非。井盐晒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可能不再靠它吃饭,但这门手艺不能丢。”
在洛松扎西看来,鼓励盐民继续制盐的途经,只能是文旅融合。“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景区为契机,不断促进文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盐田、参观手工制盐,让盐民分享旅游收入,以此提高他们制盐的积极性。”
马匹在山间驮盐。徐驭尧摄
加达村的盐田和农田。徐驭尧摄
加达村村民在收盐。徐驭尧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走进西藏千年古盐田 镜头记录手工制盐的国家级非遗景观
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澜沧江畔的盐井古盐田,自唐代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详细] -
西藏昌都芒康千年古盐田正创建5A旅游景区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距县城 107公里,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详细] -
澜沧江畔的千年
位于昌都市芒康县澜沧江畔的古盐田,至今仍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