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是一种传承民族传统特色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是目前西藏唯一的省级藏戏表演专业团体,近年来,经过全体藏戏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推动藏戏艺术事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藏戏艺术已逐渐趋向成为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继承弘扬了民族传统特色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流浪艺人 以前藏戏演员社会认可度较低
自治区藏剧团由觉木隆民间藏戏队发展而来。1959年初,西藏歌舞剧团成立,下设歌舞、话剧、藏戏三个演出团体。同年底,西藏歌舞剧团撤销。1960年初,以原觉木隆藏戏班40多位艺人为基础,又以十八军转业到地方的一批老艺术家为骨干,吸收当地部分具有艺术天赋的藏族人才,组建了自治区藏剧团。
长期以来,藏戏艺人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是以“流浪艺人”的身份演出获益,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藏戏艺人的身份有了显著变化,藏戏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局面。
1960年,自治区藏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同年底,学员班毕业剧目为《白玛文巴》。1960至1966年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萨雯波》《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等传统藏戏,并创作了反映民主改革的《幸福证》、反映新生活的《农牧交换》、改编自民间故事的《渔夫班登》、反映民族团结的《血肉情谊》、反映农村变化的《阿爸你走错了路》等新编藏戏,这一时期成为自治区藏剧团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兴盛期。
文艺战士 把党的温暖送到田间地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西藏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得以恢复,随之藏戏艺术活动也纷纷恢复。从1978年底开始,自治区藏剧团组织艺人回忆口述记录了《朗萨雯波》原觉木隆演出本,全区各地民间戏班争相竞演《朗萨雯波》,形成恢复传统藏戏演出的热潮。
西藏老百姓喜爱藏戏,每年望果节、雪顿节期间,会争相邀请自治区藏剧团下乡演出。藏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广大农牧区演出,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把党的温暖和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
传统藏戏演出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传承。许多老艺人一方面发挥自身技艺优势,把剧中人物扮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他们身体力行地扮演好角色给年轻演员做出榜样,同时还为新演员手把手地传艺带培。
经过一代又一代藏戏艺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60年来,自治区藏剧团继承、创编、上演了百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剧目,逐渐成为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独特、舞台新颖、门类齐全、阵容齐整的艺术团体。代表剧目有《卓娃桑姆》《白玛文巴》《苏吉尼玛》《诺桑王子》《朗萨雯波》《智美更登》《文成公主》,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现代藏戏《解放军的恩情》《幸福证》《六弦情缘》《次仁拉姆》等,在区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多年艺术创作和区内外的重大演出评比中,自治区藏剧团剧目、个人多次荣获各级奖项。在“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孔雀杯奖”、电视“飞天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等国内重要评奖中,自治区藏剧团均榜上有名。
藏戏是西藏的地标性文化,为了传播、推广藏戏,60年来,自治区藏剧团的足迹不仅遍布西藏广大农牧区和祖国大江南北,还先后到访过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60载春秋弹指而过,自治区藏剧团从40余人起步,如今已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藏戏艺术家,目前全团共有130余名藏戏工作者,人人都是党的文艺战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不凡60年 藏戏让生活更丰润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详细] -
2020年中国拉萨雪顿节掠影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是历史的传承、特色的弘扬、时代的精神,是文化的盛会、交流的平台、群众的节日。[详细] -
藏戏唱响雪顿节
8月的古城拉萨,秋高气爽。古老的故事、雄浑的鼓点、清脆的锣音、高亢的唱腔,萦绕在拉萨上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