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震撼!60多年前永乐宫壁画的大搬迁

发布时间:2021-01-05 10:51:00来源: 新华网

  在今天的山西南端、黄河北岸,坐落着元代建筑与壁画交相辉映的“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这处建于元早期的著名道教宫观有4座气势恢宏的殿宇,堪称中国元代官式建筑的典范,各处殿宇四壁上还绘有无与伦比的精美壁画,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中华艺术的瑰宝。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60多年前,连同它的整体建筑和巨幅壁画在内,永乐宫曾经历过一场世所罕见的“乾坤大挪移”。

  1956年,出于治理黄河的需要,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由于永乐宫原址恰好位于水库的计划淹没区内,国务院特批对永乐宫进行迁移保护。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史无前例。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工作人员张青告诉记者,建筑的搬迁还相对容易实现,但壁画的揭取当时在我国无先例可循。况且,永乐宫壁画当时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粘力大减。“泥皮土墙一碰就碎,一时间难倒众人”。

  壁画搬迁之初,两位“洋专家”被请来了。他们根据西方经验,提出将化学药品注射进墙体,软化壁画后再进行揭取。但是这种办法对泥皮土墙的永乐宫壁画是否安全有效?洋专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了数百万元的高额费用。

  “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永乐宫搬迁的全部预算额都没有‘洋专家’提出的这一项价格高。”“山西古建筑保护第一人”柴泽俊时任永乐宫迁建工程施工组组长,他在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洋专家”请不起,我国“土专家”决计自力更生。

  鉴于各殿墙壁几乎全部是作画之处,每面墙壁都由数十平方米的壁画连接成一体,如果整壁揭取,面积太大,必然导致壁画的破碎。经过周密研究,人们确定了完整的永乐宫搬迁方案,即临摹、揭取和修复三步方案。

  为了保护壁画、不触碰壁画,永乐宫壁画的临摹就用了将近1年时间。

  从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底,人们开始对壁画进行揭取、包装和迁运,并对宫殿建筑进行编号、拆除,将它们运送到25公里以外的新址处。

  据柴泽俊生前回忆:人们先要避开画面的精细部分,在尽量不损伤画面的地方,把壁画分割成2平方米到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画块。然后预制与画块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装角铁。木板靠近画面一侧,根据墙面的凸凹不平,用旧棉花和拷贝纸加以铺垫,依附于画面上,即行揭取。揭取下来的壁画,四周用木板装订,背面木框压牢,形成一个木箱,空隙部分用棉花填充压实,并标上编号。箱子特意做成了上下可通风式,以防止壁画受潮。

  为防止壁画在路上受颠簸遭损坏,柴泽俊拉上手推车,在壁画的必经之路上先后做了4次试验。“推着车稳稳地走,去一趟下来要用7个小时,今天去了明天再回来。”最终,他摸索出了将轮胎气压降低、车速减慢,才能使震动减到最小的经验。后来,人们使用汽车前后运了400多趟,才将壁画安全送达。

  从1962年下半年起,人们又耗时将近4年,才完成全部壁画的加固和复原。而整个壁画的揭取、复原共计花费30多万元。经过专家和操作工人的协同努力,不仅使珍贵的元代建筑和壁画得以完整保存,更是为国家节约出了一笔巨大的开支。

  永乐宫搬迁开创了中国壁画整体搬迁的先河,并创下了多个之“最”。“搬迁壁画面积最大,达1005.68平方米,留存手写资料最多,有20000余页。搬迁建筑占地约15公顷,搬迁建筑构件重达10吨,而项目骨干人员年纪较轻,平均不到30岁。”张青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