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遇新题 “文物医生”吁建基础研发平台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一大批濒危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但面对大量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苏伯民是为数不多直接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在西北大漠守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近30年的他,近年提出“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文物保护的专业性”等建议。而“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则被其视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科技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价值挖掘、病害机理、保护材料与工艺研发、预控指标等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保护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苏伯民分析称,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大国地位不匹配,缺少文化遗产领域国家级的基础研究平台支撑,制约中国由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强国转变。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官方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设首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提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伯民说。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已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连续发文称“加强科技支撑,建设文物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统筹考虑建设相关领域跨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中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机构和世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成立77年以来,不仅多项创新研究在文物保护领域走在了中国前列,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与数字化关键技术,还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团队。
“建议中国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文博单位和高校,布局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苏伯民展望道,该实验室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辐射丝绸之路,汇聚与吸纳文化遗产领域顶尖人才,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石窟寺、壁画和土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示丝路文化遗产精髓。
苏伯民表示,该实验室将最终建成“一带一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和敦煌学研究基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文化和旅游部以36部好戏打造国家级“云端”艺术盛宴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活动3月2日启幕,为广大观众奉上国家级“云端”艺术盛宴。[详细] -
读杨杰、马伟茗《西藏边境地区繁荣与发展》有感:“香巴拉”不应遥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边”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