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昌都芒康县:盛开在澜沧江畔的“幸福花”

发布时间:2021-06-07 10:31: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西藏昌都芒康,尤其是地处滇藏线上的木许乡、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一直以来都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幸福之地。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睦、互敬互助的美誉远播区内外,纳西民族乡更是被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重点打造。

  一条澜沧江将芒康的南部三乡串联在了一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涛涛江水般绵延不绝。

  白族小伙成为藏家女婿

  夏日,木许乡小学校园内鸟啼虫鸣,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雷云春在这里一呆就是15年。

  出生在云南丽江的雷云春毕业后到木许乡小学当老师。十多年来,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就像校园操场旁的柏树一样,坚守在这里。这里不仅有让雷云春难以割舍的学生,还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2012年,与妻子四朗旺姆相恋6年后,雷云春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双方父母表明结婚的想法,没想到双方父母一致赞成。不久后,他们便在木许村举办了藏式婚礼。

  成为一家人后,雷云春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岳父岳母的交流问题。“我刚跟爱人相处那会儿,爱人要充当我和岳父岳母之间的翻译,当时觉得这样交流很费劲。”雷云春说,他暗下决心要学习藏语并教会岳父岳母说汉语。

  在学校,雷云春积极向藏族教师请教藏语发音和语法;在家里,他尽量用藏语同爱人交流。经过长时间练习,雷云春逐渐掌握了藏语交流,更好融入了家庭。

  语言关过了,但饮食习惯又成为了新的挑战。雷云春每次去岳父岳母家,岳母都会拿出风干牛肉和糌粑,给他倒上一碗酥油茶。吃惯了炒菜米饭的雷云春一开始不太能接受。

  于是,雷云春想了个办法,经常买菜拎去岳父岳母家,给他们做凉拌木耳、豆干炒肉、素炒小白菜等家常菜。时间长了,岳父岳母不仅能吃云南菜,还接受了“白族生皮”、宣威火腿等白族特色食物。而雷云春也跟着家人喝起了酥油茶、吃起了风干牛肉、团起了糌粑。

  爱喝酥油茶的思政老师

  2004年7月,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张伟进藏工作。两年后,调至芒康盐井开展蹲点教学调研。久而久之,黝黑脸庞、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的张伟成为了“当地人”。

  说张伟是“当地人”,不仅仅因为他在芒康待的时间久,更多的是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张伟的妻子白玛旺姆是盐井小学的语文老师,相处的日子久了,他俩一拍即合。

  “岳父岳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结婚后要相亲相爱,共同为幸福生活而打拼。”张伟对岳父岳母始终怀有一份感激之情。

  婚后,相处的日子多了,张伟的岳父岳母逐渐爱上了偏麻辣、多油的贵州炒菜,张伟也喜欢上了喝酥油茶、吃糌粑,有时还会主动请岳父岳母给他打点酥油茶、团些糌粑吃。

  作为盐井中学的思想政治学科带头人,张伟不仅会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还会将“五个认同”融入到自己的授课和课外知识延伸中。引导各民族同学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求同存异中增进彼此感情,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成绩。

  多民族融合的幸福大家庭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一晃眼,才仁尼增和丈夫结婚已经20多年,两人头上的青丝中已有了些许白发。客厅醒目位置挂着“昌都市民族团结先进家庭”和“芒康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奖牌。

  才仁尼增出生于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是纳西族;她的丈夫出生于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是藏族。

  当年,两人通过媒人牵线搭桥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俩恩爱互敬,但由于藏族和纳西族在语言、服饰、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新婚初期的夫妻俩也会为选择穿藏族服饰还是纳西族服饰而产生分歧。

  但多年来,大家互相理解包容,从来没有因为文化和习惯的差异而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更有意思的是,才仁尼增的哥哥娶了回族女孩,她的弟弟娶了汉族女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的和睦幸福。

  问及多元化大家庭的“幸福密码”,才仁尼增说道:“互敬互重、理解包容、互帮互助、团结和睦。”

  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处的三江大地上,各民族休戚与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相信在党的团结带领和各民族的团结拼搏下,芒康的民族团结石榴花会开得更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