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老匠人手作传承浙南描金画:盼艺术赋予生活美感

发布时间:2021-09-03 10:45: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老匠人手作传承浙南描金画:盼艺术赋予生活美感
陈光远创作描金画 赵宇统 摄

  传统描金画艺术品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浙江温州乐清怀和街,一家“浙南描金画”店铺里展示着各式漆器,画匠陈光远聚精会神地在器物的金底上细细地勾勒着轮廓,木匠黄公言在一旁仔细观摩,两人一制器型,一附器魂,搭档数年,所制作的描金漆器在当地颇有名气。


上好漆的木器 赵宇统 摄

  木器:描金之基

  “我从18岁起学木匠手艺,60岁退休回乡后,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黄公言说,作为描金绘画的基础,木匠手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漆器最终的品质。

  陈光远做描金已有五十余年,他谈及,木匠手作器物的品质很关键,“木器表面要光滑、无毛刺,连接处要顺畅天成,没有功底和匠心,是做不出来的”。

  黄公言与陈光远两人是“好搭档”。在木料选择上,黄公言和老木匠们一样,选择了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杉木,但在制作流程上和许多的木匠不同,他在制作木器时,会花很多时间在磨刨刀上。

  “别人一天磨一次刨刀,我一天至少磨十次,只有刨刀刀口不圆,刨出来弧度才会圆润,平面才会没有毛刺。”黄公言说。

  因为磨刀费时和精雕细琢的缘故,一件基础的圆木器具,黄公言所花费的工时就达到了6-7个工时,虽然工时增加,但是品质得到了保证,这是黄公言最想看到的。

  黄公言说,在他的作坊里,有些粗活可以用机器代替,但一些必须手工制作的步骤,他绝对不含糊,还是一刀一刀地刨。

  黄公言将自己做好的木器送货上门给陈光远,此后的工序就交给陈光远来完成。黄公言总是会坐在陈光远身边看着他制作描金漆器,一笔一画之间,他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陈光远展示他的描金画器具 赵宇统 摄

  底漆:描金之形

  在陈光远的家中,晾晒着不少器具,上好漆的木器,平放于地面,表面如镜,颜色明亮,虽未描金,但器型所包含的雅致韵味已凸显出来。

  无论是大件的圆木器具,还是精巧的托盘,亦或是造型别致的礼器,在描金开始之前,都需要经历打磨、上漆、晾干、再上漆、贴金等诸多步骤,每一步都不能用机器代替,每一刷的底漆,都需经由陈光远精心涂抹。

  “一件器具至少需要4个工时,比较复杂的需要8个工时,做这个不能急。”陈光远介绍道,描金开始前的准备步骤是很重要,在一些特殊的器具上,起到了提前造型的作用。

  底漆的平整与否、金箔的平整与否,这些直接决定了一件器具最终所呈现的样子。

  陈光远说,上好漆后,在贴金箔上所花费的功夫更多。

  对画面的大致构想、对器具纹路的全掌控、对贴金力度的轻重控制,一步不差的背后,蕴含着陈光远几十年的深厚功力。


陈光远创作的描金画作品 赵宇统 摄

  绘画:描金之魂

  陈光远的描金手艺是家传的,从父辈到他手里,已有五十余年。

  从8岁开始,陈光远就爱上了写写画画。16岁那年,技艺纯熟的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曾受邀为10扇大屏风作画。

  在陈光远看来,描金画与写意画不同,描金画追求的是严谨和稳定,每一笔都必须不出错。

  “以前,照相没有这么普及,老人们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就会找画容老师给自己画一幅像,这幅画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画容老师的水平一定是非常高的。”陈光远说,同样都是功能性绘画,用艺术赋予生活美感,这样的画家以匠人之心入术,画笔贴近生活,更为百姓所乐道。

  中国画以软笔赋画型,陈光远的描金画亦是如此。他坚实的工笔绘画基础,让他能够在线稿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一笔成型,通过笔尖的轻重缓急,掌握笔下线条的粗细匀称,在全画的空间布局中产生和谐共鸣。

  “我收藏了许多的画本,题材多为中国传统典故与故事,在描金过程中可以照之临摹。”陈光远取出画本举例道,古旧画本上的工笔人物、花鸟、树木、亭台楼榭,所描绘的每一笔都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柔美与细致,“这些都让我爱不释手”。

  据陈光远介绍,浙南描金画起源于宁波地区,描金画从宁波传入温州乐清之后,粗犷的描绘风格通过精益求精的乐清匠人一代代地改良创新,才形成了独具乐清特色的描金画风格。

  如今,70岁的陈光远传承着描金画技法,先后收徒十余人。

  “过去,描金画作品常用于婚嫁,深受老百姓喜爱,现在则更多是用于收藏。”陈光远说,由于婚庆习俗的逐渐改变,描金器具渐渐被搁置起来,传统的描金大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用于收藏的描金器具对于工艺要求更高,一些初学者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高水平,所以不少学徒都知难而退。

  “我儿子一直跟着我在学习描金画技艺,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希望描金画以后不仅仅是展示在橱窗里,更能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这项传统技艺能够活化传承。”陈光远如是期待。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