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畔“筝”奇斗艳
每年的八月至十月,拉萨上空五颜六色的风筝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放风筝似乎也成为了人们入秋时的一个重要仪式。人们约定俗成地来到拉萨河畔,享受放风筝、斗风筝的乐趣。从远处眺望,阳光下,河水波光粼粼,天空中颜色鲜艳的各类藏式风筝迎风起舞。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江苏实验中学附近的拉萨河畔,这里聚集着不少卖风筝的小摊,旁边也有很多放风筝的人。风筝在拉萨称为“洽皮”,而在日喀则被称为“秀洽”。西藏风筝最大的特色在于“斗风筝”,胜负取决于风筝绞线的质量和风筝爱好者的放飞技巧。
从传统的制作工艺来讲,藏式风筝由风筝的主体、细线、轮轴线三大部分组成。风筝主体都是左右长、上下短的菱形,中轴上一根细竹紧贴在纸面上撑起上下,然后横上一根弓形细竹支撑左右两边,风筝上大多提前绘制好了图案。虽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但是竹子的粗细、长短,纸张的裁剪都有其中的门道,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即便是制作出来了,也可能飞不起来。
藏式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大多以其形态命名,最常见的图案有“加沃(大胡子)”“邦典(藏式围裙)”“米洛(瞪眼)”“其瓦(呲牙)”“古玛/古那(红头/黑头)”“噶扎(纯白色)”等。
风筝线在藏语中称为“固巴”,是斗风筝过程中重要的“武器”。制作风筝线的过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即上“那”。“那”是一种特制的涂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粉、糌粑、白糖和鸡蛋等,将“那”加热至浆糊状,等冷却后,将“那”放在手心,将风筝线从指间穿过,使之黏上粗细不等的“那”。
线轴藏语称为“阔罗”,是用几根小圆木和两个等圆的木板制成,像车轮,有轴心和轴杆,线就绕在轮轴上。线轴有大小之分,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大小、手掌大小、风筝大小等因素来选择。
每年秋日,人们聚集在拉萨河畔,享受斗风筝带来的各种乐趣。除了放风筝外,捡风筝也是很开心的事,被割断线的风筝,谁捡到就归谁。因此,一些孩子看到天上飘落下来的风筝便赶紧跑过去捡,有时大人也会参与其中,好不热闹,直至傍晚时分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渐渐散去。
文/记者 央金卓玛 图/记者 阿旺尼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人文拉萨:秋风起 风筝飞
每年金秋时节,在拉萨城的上空,便会出现千百只风筝漫天飞舞、争奇斗艳的景观。[详细] -
让儿时的风筝梦越飞越高
出于对西藏风筝文化的喜爱,在充分调研考察后,次珍与格央决定以西藏风筝为切入点,通过文创产品传播推广西藏悠久的风筝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