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文化惠民 润泽城乡——山南市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2-02-14 09:52:00来源: 西藏日报

  山南素有“西藏文化之源”的美誉。近年来,山南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以创新驱动发展,用发展推动创新,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把优秀文化送到田间地头、牧区草场、城市乡村,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到了基层。

  “零距离”实现文化供给精准投送

  2021年12月,随着第30场《苏吉尼玛》《白玛文巴》《卓娃桑姆》等精彩戏曲的谢幕,曲松县2021年“戏曲进乡村”活动在曲松镇贡堆村圆满落下帷幕。

  近年来,山南市不断挖掘藏源特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服务方式,逐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市各级文艺团体、行政村文艺演出队顺着社区、易地搬迁点、边防部队、施工现场等基层“毛细血管”深入开展演出,将党的重要思想、优惠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送到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当中,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山南市“四级”公共文化机构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坚持每周免费开放56个小时,开展书刊借阅、阅读推广、文艺演出、娱乐活动、志愿培训等服务,为群众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服务场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如今,山南市建成西藏首个集数字阅读、自助借还、移动资源和馆藏查询等多种阅读体验于一体的24小时无人管理“智慧书屋”,实现图书馆服务的“零距离”、知识获取的“零等待”。

  突破性探索打通线上线下壁垒,山南市创新推行线上阅读、线上答题等活动,特别是“阿布洛卡”讲故事线上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足不出户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不断满足群众农忙、中小学生寒暑假等特殊时期的需求,探索公共场馆错时、延时服务机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适应环境的服务。

  近年来,山南市依托各级文化馆站举办各类文化活动9100余场次,累计接待近90万人次。

  “扶持+评奖”赋能文化精品创作

  为了激发更多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参与本土文艺作品创作,近年来,山南市连续出台相关《办法》,分别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扶持奖励、每3年投入80万元举办评选活动,扶持奖励文艺精品110部,极大推动了文艺创作的持续繁荣。

  同时,激励机制使文艺创作呈现“井喷”态势:以小品、实景剧、歌曲、舞台剧为依托,围绕山南市脱贫攻坚、改革开放、守土固边、玉麦精神等主题,一大批文艺精品接连问世;歌曲《故乡邱多江》、琼结久河卓舞《山南鼓舞》、舞蹈《舞步的诉说》、原生态舞蹈《雅卓冲谐》、小型舞剧《大爱永恒》等歌舞作品先后入围全国大奖;情景歌舞晚会《永远的旗帜》被国家文旅部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在一大批精品力作的“加持”下,各级文艺工作者铆足了劲为群众送去精彩演出。近年来,在精品创作扶持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山南市累计开展3100余场次独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和近万场次的群众活动,特别是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广场舞展演、优秀曲艺展演、“雅砻之星”民间歌手才艺大赛等活动,各类民间艺术人才崭露头角。

  “整班委培”推动队伍建设出实效

  在云南昆明,40名来自山南市的农牧民子女正在接受音乐和舞蹈方面的训练。他们是由山南市各级艺术团体送来云南省艺术学院进行委培的学员。

  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整班委培”已成为山南市文艺队伍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模式。

  近年来,山南市通过协调机构编制、培养教育、区域交流等举措,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基层文化馆(站)事业编制达到562个,配备人员700余名,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强军”正在崭露锋芒。

  为解决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难、发展难、管理难的问题,山南市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县管乡用”试点,制定优先职称评聘、优先职务晋升、优先推先评优“三优先”政策,坚持“县聘、乡管、村使用”原则,为每个行政村配备文化指导员或辅导员,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

  为使文化成果进一步惠及各个群体,山南市还组建了老年人艺术团、残疾人艺术团、少儿艺术团,抢救恢复民间卓舞队9支、民间藏戏队34支。

  目前,通过推动创建工作,山南市基本实现“三馆两院一场”建设目标,建成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寺庙)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一台二场三栏四室”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模式。

  一个个文化硕果在“藏源大地”上实现丰收,千万元投入、数百户增收、千余人受训、五百村文艺队伍走向田间地头。山南色彩正在不断丰润西藏文化发展时代画卷,山南品牌正在不断增亮西藏文化品牌成色,山南声音正在不断将西藏好声音推向高峰。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