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古诗词中的初夏色彩

发布时间:2022-05-25 12:41:00来源: 西安日报

  农历四月,正是初夏时节。暮春一过,满眼的绿色占满山坡。绿得耀眼,绿得光鲜,绿得可爱,连空气中也透着一片绿色。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把山峦坡脊遮掩得严严实实,看不到岩石和泥土。微风吹过,如一片荡漾着绿色波浪的海。

  如果说暮春尚有花事占领树梢的话,那么初夏就是绿叶的战场。在和风微雨中,绿叶爆发了青春。而且这种绿是渐渐延展和深浓的,构成初夏季节最壮观的绿海。槐树是青翠的,柳树是碧玉的,白杨是银绿的,合欢树则是青绿的……无数树木形成的绿荫,带着无限伸展的美,给人以清新幽凉的感受。再配合着金色麦田、荷花尖尖角、石榴花开……所以,写夏日色彩的诗很多,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感受夏的清凉。

  唐朝诗人李贺在《四月》中写道:“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萼暗参差。”诗人仿佛在说,你看早上晚上的雨后,树木绿荫如盖生长,那千山万山的浓绿,在烟雨之中生出。那长长的道路上,青色的树荫微雨,有着初夏的绿色芬芳。盛极一时的绿色中的牡丹花,浓红艳紫,盛开在道路城头。那绿色的池塘绿色的涟漪,绿得深浓,鸳鸯闲适,懒得飞动。池塘上飘着红色的落花,如同深色绸缎般美丽。这就是初夏四月天,绿得壮阔幽深,红得宁静饱满。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唐朝诗人李颀的《送陈章甫》,引读者和他一起送友人行至郊外,此时农田盛美。农历四月正是麦子的成熟期,南风吹来,大麦金黄。好个初夏里的丰收景色,难怪古人将初夏称为“麦秋”。再看那乡村田野,枣花盛开,桐树叶展,清阴喜人,走马在他乡的原野,看见了最美丽最滋润的远山,让人想起了故乡。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清新的初夏小诗《小池》,句句如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小小泉水无声地流淌,映在水上的树荫喜欢这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早早地就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了。一幅多么美的初夏荷塘!泉眼、细流、树荫、荷叶、蜻蜓……初夏氛围里,景色总是细细的,柔柔的,小小的,却构成了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一幕。

  “溪南越乡音,古柳渡江深。日晚无来客,闲船系绿阴。”初夏古渡,越地乡音,垂柳渡船,黄昏系舟……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芳草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的江南水乡图!天色晚了,没有什么人来,船夫就将船系在柳树上。宋朝诗人叶梦得在《南乡子·小院雨新晴》中写道:“小院雨新晴。初听黄鹂第一声。满地绿阴人不到,盈盈……”雨后初晴的院子经历了雨水滋润的树叶,一夜就展开了绿荫,让庭院笼罩在幽幽绿意里,那绿树间有黄鹂清脆的叫声,初夏的绿无所不在……

  “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处称闲情。青云士尽识珍木,白屋人多唤俗名。重布绿荫滋藓色,深藏好鸟引雏声。余今一日千回看,每度看来眼益明。” 这是唐朝诗人胡玢的《石楠树》。石楠高大,圆形树冠,四季不懈。诗人移植石楠,看着它绿叶成荫。石楠树最养眼的,就是入夏后叶子一点点变深绿。那些有光泽的叶子,浓密到可以藏鸟,给鸟提供遮风避雨的家园,同时那叶子可以舒缓视力。所以,诗人怎么看都看不够。这也算是夏天的一种乐趣吧。

  最妙的,是宋朝刘辰翁的《乌夜啼·犹疑薰透帘栊》:“犹疑薰透帘栊。是东风。不分榴花更胜、一春红。新雨过,绿连空。蝶飞慵。闲过绿荫深院、小花浓。”作者看着夏景充满疑惑,觉得吹进窗户的不是夏天的南风,而是春天的东风;又看到那石榴花开,感觉更胜过春天的红。雨过天晴,绿树之绿连着晴朗的天空,蝴蝶都慵懒,仿佛春天没有过去,它闲闲飞过庭院,原来这绿荫深处有无数石榴小花,朵朵浓红呀!这首词新颖别致,同样是夏日绿荫庭院,但是有了石榴花,就不一样了。

  常说红配绿是最俗气的颜色,那是你没有看过初夏,没深入自然。那舒展的绿荫,如同水,如同海,托起最绚烂的石榴花开。只有在夏天,这石榴的红和庭院的绿相得益彰,红让绿更深邃清新,绿让红更明艳动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