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文化地理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桂冠上一颗闪耀的瑰宝,它反映着藏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变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族文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层面丰富着中国文学璀璨的风貌。徐琴教授的新著《文化地理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一书从不同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出发来考察藏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开阔的视野探查藏族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关注不同区域涌现出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创作,系统呈现了藏族文学的整体景象,是对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拓展。
《文化地理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一书共分十一章。
整部著作结构庞大,论证严密,既涉及到藏族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又分析了不同区域藏族文学发展的具体特征。十分值得关注的是,该著作不仅对藏族作家汉语文学创作有着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又对藏语文学创作有充分的关注,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藏族文学的整体风貌。藏语创作是当代藏族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如增宝当周老师所述:“藏语文学研究成果大多用藏文撰写,流通于藏语阅读者内部,致使汉语学界对藏语文学研究成果了解较少。”受制于语言的阻碍,很多藏语书写的文学作品还未被翻译出版,更加大了对藏语文学创作研究探索的难度,徐琴教授在本书中关注藏语文学创作,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藏语文学创作的风貌,充实了对藏语文学创作的研究。此外,著作资料翔实,信息量很大。作者对每个方言区的作家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绘制了三个方言区的文学版图,所涉共152位作家,列出作家籍贯、代表作品、获奖情况等方面内容,文学版图的绘制可谓是对当代藏族文学创作资料的一个汇总,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著作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有着个人独到的发现。如认为次仁罗布的创作“因一些有担荷精神和忏悔意识的灵魂的塑造,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美学韵味”,评价色波的创作是对“生存本相的哲理探求”,评价尼玛潘多的作品“弥补了西藏文学对农村生活刻画的不足”,评价扎西才让的创作是“回望故乡的深情沉郁之歌”等,都显现了作者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著作既立足于文本细读,又注重在研究中尽可能地贴近藏民族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考察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发掘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分析其多元文化属性,归纳藏族作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彰显了藏族文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文学版图中的重要一块,藏族文学为中国文坛带来了边缘的活力,其所蕴涵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内蕴和自然地理景观展现了中国文学多样的风貌。徐琴教授以多民族和谐发展和宏阔的中国文学史的视野为背景,利用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将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史论结合,线索明晰,视野宏阔,论证全面细致。站在宏阔的中国文学史的视野,围绕着“文化地理与藏族文学”这个中心展开叙述,以文化地理学作为契入视角在文化地理视域中去考察当代藏族文学,从不同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出发来研究藏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对藏族文学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考察作家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学想象,破译文本里所隐藏着的文化密码,挖掘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了藏族文学独特的魅力。同时,在文化地理视野下,作者还注重考察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变迁,通过对文化交融地带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探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对民族团结繁荣的重要作用,挖掘藏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探求藏族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贡献。
《文化地理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一书论证严谨,层次鲜明,论述详实,由地域与藏族文学到藏族文学的文化传统,再到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区的地域风貌、文化背景与文学概况,逐渐深入当代藏族作家作品内部研究,为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