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23载 “裁”出匠心“缝”得青睐
朱琼英正在修改衣服。
劳动创造历史,奋斗铸造辉煌。在拉萨,每天有无数劳动者,为生活、为梦想而默默付出、不懈奋斗,在生活的舞台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无论是何种角色,他们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滴汗水、每一声吆喝、每一次奔跑甚至每一次沉默都充满意义。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 ,本报推出“我在拉萨挺好的”特别报道,把目光聚集在不同行业普通劳动者身上,展现他们为生活、为梦想拼搏奋斗、勇往直前的干事创业精神,从他们平凡的身影中感受奋斗的力量!
说起“裁缝”这个行业,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陌生。以前,裁缝制衣曾风靡一时。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线上线下各式各样的服装应有尽有,昔日门庭若市的裁缝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每当我们遇到衣服裤子不合身、拉链损坏之类的“麻烦”时,又总会想到手艺好的裁缝。现在,仍有人坚持着这份职业,靠着满足顾客的不时之需来赚取收入,补贴家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朱琼英的缝纫摊,听听这位拉萨“老裁缝”20多年飞针走线的故事。
日前,记者刚走到拉萨天海夜市西门口,就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随着声音往前走了几步,就看到朱姐精工织补摊位的主人朱琼英正坐在缝纫机前忙着手里的针线活。只见她动作娴熟,双脚踩在踏板上时而急时而缓,双手不停地推送着手中的布料,机头上的线轴不停地转动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处不足5平方米的织补摊位,摆放着两台修补衣服用的机器,还有各种布料、针线和工具。就在记者打量摊位间,有两位顾客走了进来,一位顾客要改裤脚,另一位要改腰围。“朱姐手艺好,价格又实惠,都习惯来这里了。”市民张先生住在金珠西路附近,趁着下班的空隙,一次拿了3条裤子到朱琼英的裁缝店里改裤脚。张先生笑称,自己年纪大了,肚子也大了,家里的裤子都要改腰围,但无论再远,他都习惯来朱师傅这里,“这里让人安心”。
朱琼英今年63岁了,是四川德阳人。1984年,年仅25岁的她为谋生计,跟着当地一位老裁缝学手艺。“那时候裁缝这门手艺很‘吃香’,从事这份职业的人也很多。那个年代基本上是客人把布都买好了,然后请裁缝带上机器到家里上门做。当时,主要是以做父母装和中山装为主。”时至今日,朱琼英仍清晰记得,裁缝业在当时的红火景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朱琼英扎实掌握了裁缝手艺,她便在德阳老家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她结婚生子,又因为家庭变故,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2000年,经朋友推荐,朱琼英带着三个孩子离开家乡,来到拉萨闯荡。起初,朱琼英的生意做得并不如意,再加之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上学,每天的营业时间也不固定,前来找她加工布料的顾客就很少。后来,朱琼英凭借过硬的手艺和实惠的价格,很快就赢得顾客的信赖,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下服装店、网店的兴起,老缝纫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很多生意从原先的主要定做服装,变成了换拉链、裁裤边、缝裤脚、修改服装尺寸等琐碎活……朱琼英的生意也同样如此。
“虽然,这个行业没有以前那么挣钱,但还有要做的。现在我的三个孩子已成家立业,虽不需要我再赚钱养家,但我年纪大了,也不会其他的手艺,就缝缝裤脚、修改一下尺寸,不光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也能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朱琼英说,她现在每天的收入在200至300元之间,她也准备把她在修补衣服方面的手艺教给她儿媳妇,让儿媳妇继续从事这份职业。
朱琼英用手上的一针一线织就匠心,不少老顾客依然青睐于她的手艺。采访当天,记者就遇到一拨接着一拨冲着朱琼英手艺而来的客人。如今,朱琼英的摊位也成为了天海夜市员工聊天的场所,平日里大家有个缝缝补补的,都乐意找她帮忙,而她也总是笑呵呵地与大家融洽相处。
“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做就出去和朋友逛逛公园。这样的生活方式,其乐无穷。自己经营摊位也是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早上在固定的时间起床,三餐时间规律,这也使我多年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像我现在这个年纪,就要以锻炼身体为主,踩着缝纫机,可以活动活动经络。”朱琼英笑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书香西藏”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4月23日上午,2023年度“书香西藏”全民阅读活动暨拉萨市首届“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详细] -
让阅读成为一束光
截至目前,自治区图书馆办理、注册阅览证及借阅证的读者达13900余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