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非遗传承发展关键在人”

发布时间:2023-07-04 09:38:00来源: 西藏日报

  西藏民族民间艺术绚丽多彩,深受群众喜爱,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民间艺术保护与抢救进展如何,有什么样的工作考量?近日,记者就西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有关问题专访了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努木。

  “传承人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努木开明宗义地表示,只要抓住了“人”这一核心,就抓住了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就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就能做好保护与传承这篇文章。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加强传承人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国家和自治区各级层面都采取系列措施予以有力保障。西藏先后认定了9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5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一大批地市级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彰显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保护、传承、发展,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因而保护非遗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努木认为,“西藏非遗传承人群体情况,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各类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不断增加,在世人员也年事已高;一方面比较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有活力的传承人不断培育成长,成为民间艺术、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针对西藏民间艺术、非遗文化传承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自治区加强政策引导、平台打造和资金扶持,通过创立非遗名师工作室等“传帮带”工作机制,在传承场所、传承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不仅如此,每年还安排专门的传习活动补贴,解决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难,帮助传承人提高传承能力。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等各种培训,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推动了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永续不断,使西藏传承队伍日益壮大,传承活力日益增强。”努木介绍道。

  自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连年组织开展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西藏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各市县积极推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为公众留下珍贵的非遗记忆。努木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富有成效的。”

  据了解,截至2021年,西藏已完成了54名国家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其中,含口述片270余小时、传承教学片80余小时;项目实践片80余小时;综述片30余小时;口述通稿320千字;精选图片1600余张;视频原始素材940余小时。同时,形成了460余小时的成品影像资料和54人的工作卷宗。目前,2022年6名国家级和2023年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旺晋美的记录成果获得了优秀记录工作等次,其余53项均通过国家验收。

  努木表示,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保护、非遗传承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扎实工作,西藏非遗传承与全国一样出现了积极转变,已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向民众自觉转换,从以项目保护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模式转换,传承人也由最初的“被保护个体”逐步向“传承主体”转变。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西藏非遗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保护传承意识深入人心。

  就下一步工作开展,努木表示:“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保护戏曲、舞蹈、音乐、曲艺和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是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主要职责,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调研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艺研所和《西藏艺术研究》期刊的作用,在民间艺术传承人、民间艺术研究者、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大众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不断促进西藏文化艺术研究、评论和实践高质量发展。”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