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阿旺松热:舞出不一样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3-10-31 09:26:00来源: 西藏日报


阿旺松热和阿里地区谐钦艺人的合影。


阿旺松热在示范拉萨堆谐舞蹈动作。


阿旺松热在日喀则搜集了解民间舞蹈甲谐。

  倾心创作,丰富群众文化工作

  “作品《边疆把根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单、双、三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听到主持人宣布,坐在颁奖现场的阿旺松热身体有些颤抖,走了不知多久才到舞台上。

  这有点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阿旺松热虽然没有机会在学业上继续深造,但是,他自觉投身于群众火热的新生活,搜集、积累藏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素材,在实践中磨练,逐渐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规律。

  1979年,舞蹈作品《织好篷圈送牧场》荣获全区业余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1983年又获全国少数民族专业文艺汇演创作二等奖。

  之后,陆续创作的舞蹈《清洁工》《草原女民兵》《小舞剧》《农牧愤》等十多个作品成为拉萨市歌舞团长期保留的节目。

  “你们表演舞蹈《果日百朵》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孔雀饮水’,要做到双手伸后、上身前俯、脚跟点地、面朝地;‘兔子站望’,要做到双手后背、双脚同跳、双膝全蹲、面向前方;‘老鹰腾飞’,要做到双手提起展翅位,上下摆手,同时上身左右拧身…… ”

  1985年,为筹备组织好第八届拉萨市群众文艺汇演,阿旺松热多次深入各县区宣传队辅导和创作节目,其中《山村闪耀幸福光》《盖粮仓》等多个作品荣获汇演优秀节目奖。

  作为拉萨市文化局文艺科副科长,阿旺松热还组织举办了5次文艺汇演和两次中小学学生文艺汇演,并在全区业余文艺汇演中荣获两次集体一等奖和创作节目奖。

  同年,阿旺松热还受自治区文化厅委托,负责为以当时的堆龙德庆县宣传队为主的农民演出队赴京进行汇报演出创作和编排节目,演出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你为丰富拉萨市的群众文化工作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返藏回来后,时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罗石生等领导对阿旺松热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

  “舞蹈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生产活动分不开,地域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舞蹈各具特色的内容、动作和风格。”

  1986年,阿旺松热到北京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进行深造,从舞蹈表演、创作,开始攀登到更高的舞蹈理论研究层次,这为他后来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作了铺垫。

  一边工作,一边创作

  “领导,能把阿旺松热留下来做我的儿子吗?”透过门缝,阿旺松热看到房东“阿妈古阿”(墨竹工卡县村民)双手放在膝前,端庄地坐着,说到这句的时候,眼角泛着泪光,却又充满着期待。

  1960年,时年不过9岁的阿旺松热,第一次感觉到作为拉萨市业余歌舞队的演员,也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啊。

  想到这里,那些背着沉重的服饰道具和行李,走遍西藏城镇乡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日子,显然已不再是困难重重、平凡平庸。

  但那时的拉萨市业余歌舞队没有固定的口粮、工资,只有每月的10元生活补助。出身贫寒的阿旺松热不得不参加一些临时工作,挣额外的钱来补贴家用。

  “我愿意去!”听到单位联系到了种地、做零工、修公路、织袜子、订本子、帮助藏医院做药丸……还没有等介绍完毕,阿旺松热立马举手,主动申请,生怕别人把工作抢了去。

  “砰砰砰砰…… ”刚从工地上下来的阿旺松热,还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但他已经顾不得休息,单位交代的任务时刻回响在耳边:“要抓紧创作演出一部反映毛主席著作送到牧场上的情景舞蹈作品。”

  一边工作、一边创作,有时还得兼职补贴家用,这已经成为阿旺松热的常态。1966年,拉萨市业余歌舞队改编为拉萨市文化工作队,成为专业的文艺团体,这种情况才有所转变。

  十年时间,阿旺松热已经与同事们一起表演过各种形式的节目50余个,其中自编自演舞蹈《送宝书》不仅在西藏城镇乡村表演过,而且走进了区外一些省市,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山下乡,让西藏舞蹈走得更远

  “哒哒哒…… ”瓢泼的大雨肆意地敲打着玻璃,白茫茫的拉萨河水向着车子涌来,车子突然熄火了,往外一看,公路的水深已经超过1米了。

  “扑通、扑通”,见此状况,阿旺松热与同事们接二连三跳进刺骨的雨水之中,一起用力推车,推了足足有几十米才脱险上岸,个个冻得连说话都带着颤音。

  回想起1989年5月的那一晚,至今后怕,但从拉萨曲水协荣村搜集到的野牦牛舞原始资料,是印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编纂工作扎实的有力实证之一。

  “你们能到底雅村去,真是了不起!”地区上的干部看到阿旺松热从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村安然返回,无不竖起大拇指。在1990年,底雅村是一个路途遥远、路况艰辛的地方。

  阿旺松热所乘的北京吉普有时在泥石流中通过,有时在湍急的河流中穿行,但是,他们最终克服万难,从底雅村收集到了阿里地区流行的最古老的民间舞蹈“鲜舞”的历史源流。

  自1989年至2000年,阿旺松热调任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副主编,年均下乡两三次,每次两个月以上,走访西藏50多个县区、300多个村镇寺庙、500多名民间艺人和僧人,行程累计3.5万多公里。

  期间,收集整理各类教派的宗教舞蹈“羌姆”、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宫廷歌舞“嘎尔”以及藏戏等原始资料80多种,搜集舞蹈歌词700多首(约10万字),拍摄图片资料300多张。

  “你所承担编写的15种资料本,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动作描绘基本准确,选择的品种很有价值。”听到全国民舞总部审稿主编康玉岩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的评价,阿旺松热觉得十余年顶风雪、冒严寒所做的工作值了。

  2000年10月,阿旺松热荣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二等奖。2001年3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荣获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二等奖。

  在编纂集成的基础上,阿旺松热对藏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源流、分布情况、品种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以及表演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比较,用汉藏双语在《西藏研究》《西藏艺术研究》《邦锦梅朵》等刊物上发表《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初论藏戏舞蹈艺术起源与审美特征》等论文30多篇。

  “沙沙……”

  采访末尾,72岁的阿旺松热力透纸背,将自己的学术经验分享给投身于西藏民族艺术研究的年轻人——艺术领域里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文图片由阿旺松热提供)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