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让历史遗存绽放时代光彩——西藏文物保护工作一瞥

发布时间:2023-11-08 09:27:00来源: 西藏日报

  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秋冬交替时节,布达拉宫就会开始一年一度的粉刷工作,粉刷外墙不单单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这座古老的建筑群。

  2023年10月18日,布达拉宫一年一度粉刷工作开始了,当天,数百名群众自发来到布达拉宫参与到“美容”工作中。这些“美容师”们腰间系着长绳,像“蜘蛛人”一样将自己悬在半空,用人工喷洒的方式涂装布达拉宫的外墙。

  这是西藏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幕。

  西藏是全国文物重要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文物风格独特。这些分布广泛的文物,不仅记录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区各级文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担当作为、扎实工作,推动西藏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善法规加大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发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编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同时,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据了解,继1972年维修大昭寺之后,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仅1989年至1995年,国家就投入2亿多元人民币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及广场扩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向西藏投入资金17.16亿元、实施131个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西藏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4亿元、实施86个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周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验收。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藏也越来越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

  近些年,西藏通过实施壁画数字化、建筑结构监测、建筑精准测绘、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文物保护利用科技项目,全力推进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地罗布林卡文物科副科长边巴卓玛告诉记者,罗布林卡的文物,例如壁画、唐卡,因为主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无论年代多么久远一般不会褪色,会一直保持亮度。但不少殿堂里存有大量纺织品文物,受到光照容易褪色,罗布林卡对这些建筑的窗户进行了防紫外线改造。除此之外,还对殿堂采取动态监测、结构检测和文物信息采集等科技保护措施,利用大数据在监测项目值达到一定标准后能够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罗布林卡殿堂还安装有智能安防消防监测体系,一旦有危险,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持续发挥民间力量

  近年来,西藏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投身文化保护和发展,通过国家、社会以及市场各方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民间在文物保护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西藏文物保护的可持续性。

  吉本岗艺术中心是西藏首座由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拉萨市现存唯一一座立体坛城,其前身吉崩岗拉康是藏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立体坛城结构,凝聚了西藏艺术、建筑精粹。内部有许多珍贵的壁画,但因年久失修和人为因素而受损严重。拉萨市政府委托民间专业团队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艺术”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改造为艺术中心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该中心通过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家访问驻留、公共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拉萨市文化创新发展,同时使古建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让文物“活”起来。

  西藏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结下累累硕果,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

  下一步,西藏将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