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西藏干部群众谈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12月15日,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第二次现场推进会在日喀则市召开,对西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安排。西藏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一致表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在创新上下真功、出实招、办实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党委书记王长荣表示:“党的领导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证。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工作安排,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长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底雅乡坚持以“党建+N”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适时召开党政军警民联席会,分析研判风险,制定应对措施,织密织牢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护网。同时,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育致富带头人、打造富民产业,让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边境安宁奠定物质基础。
此次会议进行了分组观摩,交流了七地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党委书记旦增说:“通过观摩和经验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找准了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治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旦增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南尼乡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135”工作模式为依托,突出人民主体,凝聚攻坚合力,深化品牌赋能,构建起全域统筹、上下联动、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南尼乡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力,将基层党建网、乡村治理网、社会服务网等“多网融合”,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多方积极参与、治理服务一体的乡村治理“红网”,完善了多功能议事体系、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同时,该乡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文化润乡风 传承促治理”乡村治理活动,大力推行“一倡两促”“一评两创”“一赛两比”治理措施,推广运用数字乡村治理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了事件上报、积分管理、群众“随手拍”等治理模块,切实让治理理念更加务实、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运行模式更加简便,有力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第二次现场推进会指出,要努力去“机关化”,让“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对此,林芝市巴宜区觉木街道双拥路社区党委书记更宗表示:“我们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切入点,着力织密党群干群‘感情网’,打通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更宗告诉记者,近年来,双拥路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社会服务与城市治理衔接融合,以“精准服务”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全面打造“服务型社区”。该社区以精准定位服务群众为着力点和切入点,组建“民呼我应”服务队伍。今年,双拥路社区在职党员服务队主动认领解决居民微心愿39个,走访摸排1400户,解决各类问题68个。
同时,双拥路社区坚持打造服务阵地,推动社区治理“无死角”。今年,该社区40个综合网格分别与4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党组织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共同开展各项活动45场次。打造“红色驿站”,推进网格工作站点建设,实现了城市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组织开展“最美楼栋长”“最美农民工”“好婆媳”等群众性评选表彰活动,激励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此次会议强调,要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乡色康村联户长边巴卓玛说:“联户长,肩负着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责使命。我将把此次观摩看到的、学到的好经验带回去,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为村里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今年39岁的边巴卓玛,担任联户长3年来,坚持定期与网格员一起排查联户单位内的安全隐患,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着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我的联户单位共有10户52人,他们的情况我都清楚。有事情,我们经常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会及时向村‘两委’反映,一起想办法,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边巴卓玛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一张“网”背后的绣花功——阿里改则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见闻
图为改则县抢古村群众从网格员手中领取用积分兑换的生活用品。[详细] -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边境样板”——玉麦边境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玉麦边境派出所还探索推行让民警“多跑腿”,群众“少跑腿”的流动警务模式,多途径、全要素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需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