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600米以上的绿色地图
提到拉萨您会想到什么颜色?红色的布达拉宫、黄色的大昭寺,当然少不了蓝天白云。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从未觉得绿色与拉萨有关,因为拉萨的绿,太难了。
多年前,母亲第一次到拉萨看我,刚从机场出来就心疼得哭了。她说,这可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怎么山上一棵树都没有呀?我知道,从飞机上往下看,一定更显得荒凉,满目所及都是灰白色的山。我开玩笑回她,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大家喘气都不容易,哪来的力气种树呀。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生态是西藏“四件大事”之一,首次将“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作为首府的拉萨,规划2021至2030十年时间,在拉萨河两侧的南北山上,完成206.72万亩的绿化任务,这个面积相当于3个故宫的大小。我们期待塞罕坝的奇迹重现拉萨,希望红旗渠的壮举再现高原。但在海拔3600米到6000米的地方种树,实现国土绿化、人工造林,真的有可能吗?
在拉萨的山上种树,就像在石板上栽花,没有足够的土壤,蓄不了水,有些地方的坡度达到七八十度,不小心还会滑下去,也没法使用机械设备。
你听过客土吗?我们笑称“来做客的土”,因为需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再由工人一袋一袋背上山。50斤一袋的土,他们每天要往返山上二三十趟,走过一段段不能被称为路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个手掌的宽度。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没有一个人叫苦,背的每一袋土,扬起的每一铁镐,都是他们对山绿起来的渴望。
“这棵树有心嘛,这棵树跟人是有感情的,这棵长好的话,人也高兴,自己小孩怎么养出来的,树也要怎么养。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要养好它。”
她叫拉姆,意思是“仙女”。在这位养护树苗的“仙女”眼里,树是不会说话的孩子,是有灵性的。她会仔细观察树苗又高了几分?有没有喝饱水?脚下的土是不是该松一松了?
到了中午,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大家捡个石块,席地而坐,就是个饭桌。
“这是早上起来煮的鸡蛋,已经凉了,但将就吃吧,主要没地方热呀,没时间嘛。”
这是极其简陋的一餐。拉姆拿出杯子仔细擦了擦,倒一杯酥油茶递给我。这杯酥油茶是山上仅有的一点带温度的食物,可是才喝几口,嘴里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原来,山上扬起的沙,早就悄悄落进了杯子里。
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拉萨每一个种树的山头,也有很多像拉姆一样的种树人。有花甲的老人,他说或许我享受不到,但我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在树荫下纳凉;有异乡来的打工人,他说,我最骄傲的,就是以后带着家人来拉萨,能指着一棵树说,看,那是我种的;有七八岁的小孩,眼里亮晶晶的,姐姐漂亮,但我觉得山上的树更漂亮。
为了子孙后代在高原能舒适生活,为了每个冬天不用流着鼻血醒来,为了来拉萨的游客不用人手一个氧气瓶,不再被缺氧、高反拦住脚步,更为了西藏的绿色发展,他们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像信仰一般刻在骨子里、融于血脉中、外化行动上。
没有土他们就“客土”;没有水他们从拉萨河引水上山;没有树苗,他们从青海、陕西、宁夏、甘肃四处运苗;面对悬崖上的巨石,他们变身“蜘蛛人”,吊在空中,打洞种树;海拔更高和生态环境受限的地方,他们用无人机飞播造林。这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事业,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说着两个字,值得。
前不久,央视《开讲啦》节目首次走进西藏,讲述了拉萨南北山绿化的故事。西藏媒体关于南北山绿化的多篇报道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刊发,从2003到2023,从“树围城”“树上山”再到如今的南北山绿化工程,终于,越来越多人看到西藏的生态发展,看到拉萨绿色的来之不易。
每当我眺望远山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又一个身影。有人说,他们是“当代愚公”,可我觉得他们更像画家,他们用汗水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拉萨晕染出一幅绿色地图。
拉姆曾答应她的女儿,等树长大了,就牵着她去散步。如今,我的孩子也两岁半了,他还没有认真地看过拉萨。我相信到那个时候,他不会再发出我母亲当年的感慨,一定会说:妈妈,拉萨真绿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罗布央宗代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代表说,“我们围绕茶产业,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旅融合发展,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旅游风景区。[详细] -
西藏天文历算专家通过古老天文台测定春耕时间
达普天文观测台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目前唯一一座尚在使用的天文历算观测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