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作为与应为:看中小学校长群体战“疫”

邓睿 发布时间:2020-02-26 12:09:00来源: 中国教育报

  面对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国的数十万中小学校长群体在这场防疫斗争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教师,笔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了数百位中小学名校长在这场战“疫”中的所言所思所为,它们较为清晰地体现了广大中小学校长在防疫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采取迅速而有力的危机应对

  得益于在2003年“非典”疫情应对中建构的危机应对机制,我国中小学校长们大都以从容而有力的方式,迅速部署了抗击疫情下的各项危机应对举措。

  第一,转发建议,编制指南。几乎所有的校长都迅速转发了专业的抗疫防护建议、心理调适建议等。还有个别学校参照医疗部门的相关资料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编制了学校防疫操作指南手册。

  第二,倡导隔离,鼓励援助。校长们发出各种倡议,包括自觉居家隔离,呼吁师生、家长积极配合上报行动轨迹、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居家学习,鼓励师生以朗诵、歌唱、书信、手抄报、捐款捐物等多种方式支援疫区。

  第三,理性发声,感性讴歌。校长们发挥自己专业素质,转发或直接针对争议事件进行理智评价,引导公众正面、积极、理性面对;分享抗疫斗争中的感人故事,收集所在学校的学生家长、教职工家属奋斗在防疫工作第一线的资料进行编辑、宣传。

  第四,沟通师生,点化心灵。不少校长以书信的方式与教师、学生、家长沟通。许多校长在信中都以“爱”“责任”“信念”“志向”“善良”等为主题与学生交流对此次疫情的思考。

  第五,做好预案,应对挑战。校长们在疫情暴发之初就组织相关教师为线上教学做准备,准备工作不仅涵盖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技术设备的支持、教学方式的设计,还关注了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各种预案,并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及时的资助。同时,部分名校还向社会开放了本校的线上教育资源。

  应为:捕捉危机事件中的教育契机

  可以说,疫情是我们国家和全社会遭遇的一次重大危机,而危机中也往往孕育着契机、良机、转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将这次突发疫情作为鲜活而生动的教材,利用好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进行深切的思考与体验。

  首先,抓住契机深化立德树人。校长和教师要通过对本次疫情中的关键人、关键事的探讨,引导学生冷静、理性思考,通过疫情中鲜活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真正的“家国情怀”,去思考“自由与纪律”“勇气与担当”,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发展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产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例如,许多如期在线开学的学校,推出以“你是什么样,国家就是什么样”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等,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其次,抓住契机推进“五育并举”。校长和教师要扮演好专业角色,应及时阻止线上教育机构通过这场“停课不停学”的闹剧进行资本圈地的短视行为;应通过积极的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居家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把学习窄化为学习考试内容、为应试而刷题则是不应提倡的。许多名校推出的线上课程除了寒假作业的远程辅导答疑外,更多地聚焦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造型艺术、心理健康、名著赏析、体育与健康等,还有不少教师作业建议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此次疫情的感受,倡议学生学习做家务,鼓励学生分享有趣的假期生活等。这些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全面地理解学习,提高对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的认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第三,抓住契机演练教育信息化。这场疫情几乎把全部学校都推向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战练兵场”。从全国范围来看,一定存在着准备不足仓促应战的现象,但学校要充分利用这次实战演练,总结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如梳理教师在开展线上教育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组建线上课程质量保障小组,对准备采用的现有平台成熟的课程和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评估,将真正的优质课推送给学生;构建基于线上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线上教育在知识教育之外的可为;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等。

  最后,抓住契机完善学校教育形态。传统的观念都认为教育是连续性的,而事实上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给教育带来障碍,甚至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既然危机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那么对这一次疫情的应对就不应只作为一个特例、个别事件,而应借此契机深入思考学校的非连续性教育,构建应对危机的工作机制。在日常的教育中就关注启发学生正视现实的社会,培养学生具有那种处变不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强的意志。面对危机,除了心理上的抚慰、经济上的补偿,教师还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做出选择,做出决断,帮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实现积极转折,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教育不是去直接抵抗某种危机或遭遇,而是创造条件,创造更多可能性帮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它、利用它,并获得成长。这也是学校教育所应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博士、讲师)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