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守护“折翼天使”的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团结似沃土,育出桃李艳
在海拔4560米的羌塘草原腹地,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折翼天使”们的读书梦想。
在这里,51名藏族教师、12名汉族教师和1名纳西族教师,近8年来,像父母一样,陪伴、呵护着191名视障、聋哑、智障和多重残疾学生。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那曲市色尼区扎空路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面积虽不大,但设施齐全、洁净宽敞、温馨和谐。
“掌握了藏语,沟通起来方便多了”
“阿妈吉姆,‘该睡觉了’的藏语怎么说?”“阿妈吉姆,‘洗脸’的藏语怎么说?”……每天,这样的请教在吉姆看来早已稀松平常,她也乐意帮忙。
在藏北,汉族教师授课最大的瓶颈就是语言。对此,王凤娟、杨文辉两位老师体会最深,“以前我们在索县教书,勉强能用当地方言讲课。到了那曲市,有些表达就用不上了。”
今年45岁的吉姆,原来在当地一个小学教藏语。入职特殊教育学校后,她发现汉族教师大多不能顺畅地与学生沟通,“这里的孩子本身就存在各种障碍,语言不通成为师生相处的又一个困难。掌握了藏语,他们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
从那时起,吉姆就下定决心要在汉族教师中普及藏语。“藏语就像桥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吉姆说。从此以后,课堂、食堂、宿舍和办公室都成了吉姆教学的场地,汉族教师们学得非常认真,进步也很快。
如今,13位汉族教师里,藏语基础较好的王凤娟、杨文辉两位教师已经能够熟练使用那曲方言与学生们沟通,其他汉族教师也掌握了一些日常交流口语。
“他们也是我的孩子呀”
“从没想过自己能够考上大学。”今年22岁的珠扎,是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大四学生。可就在几年前,他还在失明的痛苦中挣扎着。
2012年,珠扎因一次意外造成双目永久性失明。进入特殊学校后,他常常情绪不稳,有时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打人。王凤娟得知后,及时对他进行心理干预,同他分享励志故事,并注重挖掘他的文艺才能。2016年,在王凤娟的指导下,珠扎通过了盲人高考,圆了“大学梦”。
如今,珠扎已成为一 个活泼开朗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毕业后想回母校,像王老师那样做一名特殊学校教师。
来自色尼区的次仁央金和洛桑赤成姐弟俩,在2013年初就被送进特殊学校。由于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生活上无法自理,在课堂尿裤子是常有的事。
为了不让他们尿裤子,王凤娟会定时帮助他们上厕所;孩子们不会自己吃饭,王凤娟会一遍又一遍给他们演示;在宿舍值周时,王凤娟会为他们洗脸洗脚,并清洗他们弄脏的衣物……
经过7年的精心培养,姐弟俩有了很大进步:姐姐会一点手语,见到老师还能说出“老师”“阿妈”等词语;弟弟会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事,还能够自己叠被子、上厕所……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家长握着王凤娟的手,连声道谢。王凤娟却说:“他们也是我的孩子呀!”
“他就是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提起次旦卓嘎、杨文辉夫妇,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们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4年的一天,次旦卓嘎的朋友来那曲市出差,于是相约外出吃饭。平常饮食清淡的次旦卓嘎,由于多吃了几口红烧肉,回到宿舍后,胆囊炎复发,腹痛难忍。此时,住在对面的杨文辉刚好有事过来商量。看到她面色发黄、浑身无力,杨文辉二话不说,抱起次旦卓嘎就往外冲。医院病房里,杨文辉一夜的悉心照顾,让次旦卓嘎深受感动。那时,她就认定,眼前这个人就是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就这样,两颗火热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恋爱两年、结婚五年,他们始终相敬如宾、相爱如初。次旦卓嘎的藏式点心常常成为杨文辉不可或缺的小零食,杨文辉的青海面食也深得妻子芳心。
事后,有的老师调侃道,那是一盘红烧肉引发的爱情故事……
2014年,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民族团结方面表现突出,被评为“那曲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对此,校长次仁拉姆很有感触,她说:“如果将我们学校比喻成树,那么师生就是树的根。这棵树枝繁叶盛、常青不衰,是因为她扎根在民族团结这片沃土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沃土,才能让特殊教育事业满园桃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已有170万大学生 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全国已有170万名大学生、38万个团队走进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城乡社区,传承红色基因、了解国情民情、接受思想洗礼。[详细] -
拉萨市第一小学开展 “四讲四爱”宣讲活动
为推动“四讲四爱”入脑入心,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近日,拉萨市第一小学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节点宣讲。[详细] -
西藏第一所市地级技工学校揭牌
近日,技工学校开办了短期技能培训班,培训项目为家政服务、粤菜师傅、创业+电商孵化、导游员(户外领队)、民族歌舞、挖掘机,培训农牧民等各类群体261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