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西藏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0-12-07 10:23:00来源: 西藏日报

  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被称作评价人才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自201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梳理改革重点,聚焦突出问题,通过为人才减负松绑、打破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有效回应了社会关注和人才诉求,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岗位、敬业奉献的积极性,为推进新时代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破除“四唯论”

  校准量才的“尺子”

  量体裁衣靠尺子,评价人才看标准。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也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

  “学术水平再高,没有论文就评不上高一级;明明工作跟外语不沾边,过不了外语考试就评不上职称。”

  “评职称,就不能少了论文,更不能少了奖项,明明工作能力很好,可就是因为缺少一篇论文或者获奖证书,职称就评不了。”

  “我和同事都是做研究的,但我们岗位差别很大,他做基础研究,理论性强,我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性强,但我们评职称用的是同一套评价标准。”

  ……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前,职称评审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现象,具有标准“一刀切”、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日益成为广大人才诟病的焦点。

  改革既要奔着问题去,也要瞄准痛点改。西藏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四唯论”,及时印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修订完善全区各系列职称评审细则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突出能力和业绩评价,并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科学区分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类人才,根据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等人才特点和职责,制定差别化的评价标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外语、计算机不作硬性要求,并弱化论文权重,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减负松绑,让量才的尺子更加科学。

  “量体裁衣”要把握重点、针对难点,也要敢于打破“天花板”,更大范围释放改革红利,《关于做好西藏自治区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时出台,使得西藏自治区11个原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系列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得以畅通,打破了其职业发展“天花板”,逐步实现了西藏自治区正高级会计师、正高级工程师等多个系列正高级职称零的突破,也有效解决了西藏自治区部分领域人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让他们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双重提高中更有奔头,更有激情。

  下放评审权 为人才松绑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人才行不行,用人单位和工作系统最有发言权。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

  为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西藏自治区及时印发《关于做好西藏自治区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将教育、卫生、农业等27个职称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7地市向42个地市直单位和县区下放中初级评审权。推动区内7所高校和自治区农科院自主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实现了用人单位自评自聘、用人自主。据统计,2018年以来,7所高校和自治区农科院分别有363和74人获得职称。“今后,西藏自治区还将逐步有序向有能力、有条件的行业主管部门下放职称评审权,实施职称‘自主评审、自主聘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二级调研员德央表示。

  放权不等于撒手,松绑不等于松懈。全区各地市相关部门在放权的同时,准确把握“谁来放、放什么、怎么放”和“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关系,及时制定《职称评审监督管理备案清单》,科学界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称评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用人单位等责任,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及办事机构工作程序、评审规则和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综合监管体系,确保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水平和真实业绩得到公平公正评价,提高职称评审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为不断加强对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管理服务,西藏自治区出台《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等政策,为其参加职称评审开辟“绿色通道”和“直通车”,打破了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了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领域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2020年,西藏自治区民营企业成立首家职称评审委员会——西藏阜康医院卫生系列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这是西藏自治区在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放管服”的同时,及时对接社会需求,拓宽评审渠道的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实践。西藏阜康医院副院长李君表示,如今,医院里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工作更有了激情。

  突出基层,优化成长环境

  众所周知,因西藏自治区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在艰苦边远和高寒地区基层一线,工作、学习和生活都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一人群的职称评审问题也就成为西藏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这一难题,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没有回避,而是直面难点,定向施策。

  聚焦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不上、用不好等问题,2019年4月15日,出台《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继续落实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各项倾斜政策。 “一个人获得职称首先意味着一种专业肯定,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基层的技术人员来说,评职称是件很令人苦恼的事情。因为不少职称在评审时都有论文、论著一类的前置条件。”在基层工作的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教师梅朵珠吉表示。如今,西藏自治区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专门的评审模式——“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审时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通过后颁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证书,这是实现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激励的重要一步,尤其对于其中的新生力量而言,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会更有耐心扎根基层。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264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获得高、中、初级职称。

  同时,积极协调国家人社部和其他有关部委支持,对护士执业资格、执业药师、社会工作者、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统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师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等国家统一考试在西藏自治区实行单独划线,确保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就业渠道畅通。据统计,仅2019年,全区就有689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单独划线取得合格成绩。

  此外,改进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印发《关于公布〈西藏自治区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和专业目录清单〉的通知》,公布27个职称系列,涵盖210个职称领域(专业),目录清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动态管理,方便了专业技术人才对照岗位和从事专业评审职称。印发《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在部分职称领域建立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关系清单的通知》,加强评价结果共享,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2018年以来,1338人取得职业资格后认定相应职称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其中工程领域341人,经济领域248人,卫生领域749人。

  以顺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在优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环境的同时,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不断增强职称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020年5月26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优势,昌都广播电视台的四郎拉措在昌都顺利完成了新闻系列副高级职称答辩后感慨道:“‘互联网+评审’模式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的改革目的,也切实增强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得感。”

  辉煌属于过去,成绩只是坐标。未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力争通过2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并通过4年努力,建立健全规范适用的政策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协同立体的监管体系、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补齐人才短板,为新时代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