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绵阳师范学院:立德树人为本 馆校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0-12-09 09:15:00来源: 四川日报

  纪念场馆是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纪念场馆文化传承、社会教育功能与高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主两类五场”馆校协同育人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构建了以地震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两类场馆教育体系,与校内外场馆共建思政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等七基地,做到师生场馆教育常态化、全员化,让场馆真正成为辐射场、信仰场、价值场、修炼场和裂变场。

  构建体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抓思政教育的厚度。学校采用“场馆文化专题+内容渗透”方式,积极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阅读一本中华文化典籍、观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寻访一处纪念场馆、撰写一篇读(观)后感、聆听一次专题讲座,实现场馆教育全覆盖。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构建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校内、校外两个大思政教育格局为保障,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主题教育为内容,思政课程、学校活动、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四类教学资源为支撑,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王右木精神等五大精神为重点的“12345”课程教学模式。

  融入“三个课堂”,抓高校育人的广度。学校将场馆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依托“太白讲堂”“右木讲坛”等,邀请场馆文化名家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按照“每年一主题”的实践教学要求,确定实践教学主题。组织师生走进地震纪念馆,前往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多次受到表彰,形成各类成果千余项,获奖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余项。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抓高校思政教育的温度。学校因地处“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广泛开展师生研教、研习抗震救灾精神活动。依托校内纪念场馆教育、民间文化、李白文化等研究中心,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在传统节庆日开展书画、戏曲展演等活动,在二级学院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建设;建立李白纪念馆等文化普及基地30余个,成立非遗协会等文化研习社团20余个,组织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非遗之旅”等系列主题活动。

  融入各项考评机制,抓高校思政教育的效度。以首批40门“课程思政”为试点,实行“一场馆一文化”分类考评机制;将二级学院本科专业与校内外文化场馆共建教育基地纳入年终考评。如汉语言文学与江油李白纪念馆、美术学与绵竹年画博物馆等,在专业教育中积极融入场馆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选题上有效融入场馆文化。学校将接受场馆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教师培训考评。

  反哺教学突出,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这些探索,绵阳师范学院育人成果反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思政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师生在实践中梳理了大量详实的文字、图片、影像、调研论文、考察报告等第一手材料。近3年来,8位思政课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等各项表彰,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每年发布课题百余项,引导师生开展课题研究400余项,形成了科研普及、文化传习、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孕育出“李白与巴蜀资料汇编”“抗震救灾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十卷本)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其中,“用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选“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师生公开发表作品千余篇;课题“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及案例整理”2019年被教育部获准立项;撰写调研报告百余份,10余份被各级党政部门采纳。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