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牧二代”创业记:为羌塘草原带来改变
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羌塘草原腹地,千百年来,牧民们延续着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后代则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正努力用现代科技做出改变。
“从小学到高中,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帮阿爸阿妈放牧、挤奶,赶着牦牛群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8日,25岁的西藏那曲“牧二代”加凳向中新社记者说,2019年,自己成为村里第一位毕业的大学生,从走出羌塘求学再回归草原,自己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建团队,立志让现代科技落地西藏偏远牧区。
那曲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西藏流传着“远在阿里,苦在那曲”的说法。去年7月,正是那曲水草最丰美的时节,加凳团队研发推出拥有定位、唤回等功能的“放牧器”APP装在了他阿爸的手机上,“阿爸一辈子放牧,在山的另一边就可以看见牦牛的状态,觉得很神奇,也很开心。”
加凳介绍,自己在2018年时便着手研发“放牧器”。他说,比如县的野熊和狼比较多,当地不时发生熊攻击牦牛和羊的事件。“除了定位功能,我希望放牧器更加实用,贴合实际。”
随后,加凳团队在放牧器终端加入监测动物心跳的功能,如果心跳过快,可能是它们遇到了熊或狼,此时手机APP端会收到警报,可以激活终端发声器,对熊或狼有一定的驱赶作用。“目前放牧器进行了试点推广,还未盈利,团队进一步在优化成本,加强定位、唤回等功能。”
2019年,加凳团队的“放牧器”创业项目获得了那曲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当地官方给予1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资金扶持,以示鼓励。
作为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加凳拥有理想,也脚踏实地。为了让公司可持续发展,今年,他们团队还推出了牧民们采集虫草专用服装和那曲羊绒围巾等产品,市场反馈良好。
近年来,西藏官方不断出台给予高校毕业生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场地租金和水电费补贴、生活补助等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为家乡带来改变。
走进西藏一些农牧区或城郊地区,人们会发现每家的户外墙壁上都有密密匝匝、圆乎乎、黑乎乎的“饼子”。同为“牧二代”的次仁明久告诉记者,这是捡拾的牛粪,风干后当柴火烧,用来取暖和煮酥油茶。
次仁明久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他了解到牛粪热值低、燃烧时间短,而部分城镇居民燃烧煤炭取暖,也存在污染问题。
2017年,他通过实验,发明了以畜牧业废料、牦牛及绵羊粪便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棒,并申请了实用专利。他说,经过加工后,燃料棒燃烧时长可达3小时50分钟,相比煤炭,燃料棒污染少、更安全。
“我们最近主要向牧民们普及生物燃料知识,以便进一步拓展市场。”次仁明久说,自己的公司如今在那曲10个县(区)设立了收购站。他认为,随着牧民们日益富裕,环保和安全意识逐渐提升,生物燃料在羌塘草原前景广阔。
今年1月至11月,次仁明久创办的公司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利润157万元,羌塘草原牧民世代延续的“烧牛粪”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创新高 转移就业61万人 实现收入43.4亿元
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61万人,实现收入43.4亿元,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详细] -
西藏阿里女孩和她的共享自习室
边宗布赤今年25岁,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每天早上8点,她都会早早来到自己刚开的共享自习室,准备好迎接新一天前来自习的人。直到晚上12点,送走最后一个人。[详细] -
西藏28名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就业
29日上午,28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飞赴湖北黄石就业。这是在湖北援藏帮助下,西藏大学生首次“组团”前往区外寻求市场化就业。[详细] -
远程教育让远隔千山万水的求知之心紧紧依偎
西藏那曲市比如县第二小学文艺队表演了特色舞蹈《扎西雪巴》,用舞蹈的方式为2021年的到来献上真挚的节日祝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