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苗圃 起航一个藏族小伙的“绿色梦”
距离山南市隆子县城70公里外的斗玉珞巴民族乡,是隆子县6个边境乡之一。90后小伙子次仁多布杰,用3年时间,在这里建了一座扶贫苗圃,实现了创业梦。
2016年,24岁的次仁多布杰参加了一次创业培训,想找个创业项目。在此之前,他经营着一家杂货店。“每天要骑摩托车,到很远的地方进货送货,刮风下雨都不敢停下,很辛苦,收入也不稳定。”次仁多布杰说。
萌生创业想法后,毅然关掉杂货店。“在培训课上,老师提到苗圃,我一下就找到了方向。”但没有技术,想建苗圃是天方夜谭。2017年,他用开杂货店积攒的钱自费去甘肃学习。
学成归来,信心十足,身边人却投来怀疑的目光,但他顾不上这些,一头扎进了土地。“这些年,隆子县防风固沙用的都是江孜沙棘。事实证明,这种乡土树抗寒、抗旱、耐碱,适宜在西藏大部分地区种植,所以,我选择了培育沙棘苗,同时兼有一些花椒树、樟子松等。”次仁多布杰介绍。
前往斗玉珞巴民族乡的路。李海霞 摄
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8年投入3万多元,全部打了水漂。“当时种的沙棘树没有一棵活下来。”次仁多布杰说,“地域、气候、土质不一样,对种植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我又到内地去学习如何改良土壤等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沙棘树终于种活了,苗圃建起来了,次仁多布杰开始承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绿化工程苗木培育、森林抚育和绿地管养等项目。如今,苗圃规模在不断扩大,种苗培育技术也更加成熟了。“他是斗玉珞巴民族乡第一个在室外用种子成功培育沙棘树的人,很多人都来找他取经。”隆子县林草局局长扎西桑布介绍。
在苗圃培育沙棘树不难,如何在更艰苦的地方种活才是挑战。在西藏,很多地方植树造林时最大的困难是水源问题,为此,他又开始埋头钻研。“将树的主根放进装有水的瓶子,然后再将瓶子埋进地里,在保证根部吸水的同时,还能防止水分过快蒸发。”采访时,他也乐得分享这个技术。
次仁多布杰(左)检查苗圃。李海霞 摄
最近,试验结果出来了,他笑着说:“效果还不错,今年我准备再多试种一些看看,如果成功,可以推广开来。”比起做生意,他更喜欢踏踏实实待在地里种树。
创业不忘家乡人,他主动带动家乡百姓脱贫增收。他的故事很快传开了,当地政府和林草部门非常关注。为更好地带动和拓宽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渠道,先后帮其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2020年,苗圃出资吸纳28名贫困户,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年底,苗圃还拿出10%的利润分红,切实提高了百姓收入。
次仁多布杰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标语:梦想从这里起航。
“你的梦想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他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半晌后说:“在我们山南扎囊县有个人叫边久,他几十年如一日种树,致力于家乡生态保护,是我的偶像。他有一个绿色梦,我也有一个绿色梦。”
春天来了,苗圃里的沙棘树长出了新芽。李海霞 摄
从梦想起航那一刻开始,次仁多布杰没有停下脚步,爷爷次仁顿珠是他的精神支柱。“这是对家乡的一种贡献,放手去做。”爷爷时常这样鼓励他。
他在外面忙着创业,忙着帮助乡里老百姓增收致富,妻子也没闲着,开起了餐馆,每天来吃饭的顾客络绎不绝,月收入五六千元。在小两口的努力下,房屋翻新了,比以前更气派。破旧的摩托车也换成了皮卡,还买了一辆挖掘机,苗圃干活更方便了。当地年轻人看到他们这么努力,也纷纷寻找创业机会,寻找更广阔的的天地。
斗玉珞巴民族乡新民居。李海霞 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贡觉曲珍:领着乡亲干出一番新天地
扎日乡是山南市隆子县边境乡之一,曾经是西藏深度贫困偏远乡。毕业后的贡觉曲珍被母亲硬生生拉回到家乡隆子县工作。[详细] -
西藏班里,一对藏族母女的读书“接力”
新年假期刚过,藏族女孩次仁曲尼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手中的笔跟着老师的讲解不停在书本上记录着。在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和次仁曲尼一样来自西藏的学生共有300多人。[详细] -
昌都市类乌齐县农牧民青年:一技傍身路更宽
昌都市类乌齐县扎旦民族文化手工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类乌齐县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先后免费教授当地200余名农牧民青年民间技艺,涉及4个乡镇,其中70人来自贫困户家庭。[详细] -
西藏技师学院刘允飞:技能改变人生成就梦想
近日,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开幕。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大赛选手相聚在广东省广州市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来自西藏技师学院的学生刘允飞也是其中一员。这是他第一次参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