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一个团队和一条25年的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07 11:08:00来源: 青海日报

  进入4月,青藏高原的绿意由东向西逐步浸染。地处祁连山腹地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虽未完全返绿,但田间地头早已人头攒动。他们不是忙着春播,而是忙着丰收。

  对!没有听错,丰收的就是俗称“人参果”的高原特色农产品——蕨麻,让高原人民“错峰”享受了一把丰收的喜悦!

  据当地蕨麻种植户介绍,每亩蕨麻地每年能获得利润2500元左右,比种植青稞和油菜收入高出3倍多。

  这个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从野生到人工种植;从藏于“深闺”到备受市场欢迎,从当地百姓自食的“小吃”到助农增收……野生蕨麻的人工驯化,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增添了新品种,为促进乡村振兴开创了新路径。

  驯化野生蕨麻的就是青海民族大学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团队。25年来,他们锲而不舍、不计得失,在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青藏高原用脚步丈量大地,出版《中国蕨麻》《青藏高原蕨麻》两部学术专著,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件,让梦想变为现实。

  这个中心团队的12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4岁。2015年他们获得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2022年又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中心团队负责人李军乔谈起25年的科研路时说:“科研之路崎岖且坎坷。但是随着对蕨麻这一物种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其产生了感情。它是一种伟大的植物,对青海有着独特的‘爱’,用一生守护着三江之源生态脆弱地,并且用自己的根块滋养着当地百姓。将其优势扩大化,让青海蕨麻反哺青海的生态与经济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蕨麻属蔷薇科委陵菜属,虽然它生长范围很广,但是只在青藏高原才膨大形成块根,且营养全面,食用价值高。蕨麻具有抗缺氧、保肝护肝、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药用价值不菲,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药食同源的珍稀植物资源。蕨麻生态适应性强、地面覆盖度高、可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是极好的生态修复植物类型。

  但长期以来,野生蕨麻因其营养价值和美味,受到无序开采,造成草场严重毁坏,青海省2009年将其列入禁止采挖的范畴,随后,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野生蕨麻不能继续无序采挖。但能不能驯化,进行人工栽培,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化等等,成为盘桓在李军乔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问题。

  李军乔为此成立了研究团队,任中心负责人,开始了她25年的科研探索路。没有任何科研经费,李军乔自己垫付资金,各项试验都是亲力亲为。蕨麻属于匍匐茎,长得很低矮,测量数据时必须趴在地上用尺子一个个量。一些数据的采集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同一片区域完成,每个生育期都要这样做,工作量大得惊人,李军乔经常累得直不起腰。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打击,一次次哭泣,哭过之后擦干眼泪继续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蕨麻人工驯化终于突破,实现了连年丰收,解决了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在全国率先审定通过了“青海蕨麻1号”“青海蕨麻2号”“青海蕨麻3号”3个蕨麻地方品种。

  但是新的问题仍在接踵而至。李军乔说:“除了人工驯化的难题外,还有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蕨麻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食品目录及国家药品目录中,这阻挡了蕨麻的产业发展。”

  新一轮的“攀登”再次“起航”。在李军乔的带领下,团队编制发布了“蕨麻”国家标准和“蕨麻品种观察记载标准”等7个蕨麻地方标准,为蕨麻商品、种质资源评价、育种、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2021年,编制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蕨麻(干制品)》地方标准,标志着蕨麻进入青海省食品目录,为蕨麻产业化提供了法定依据。

  今天,在中心团队的努力下,3个蕨麻品种在青藏高原累计推广种植19万余亩(约12666公顷),新增产值近30亿元,人工种植的蕨麻品质优于野生蕨麻,产量比野生的高10倍以上;通过人工种植,遏制了对野生蕨麻的无序采挖,保护了380万亩(约253333公顷)天然草甸,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李军乔和团队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她说:“团队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