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藏民族大学团委兼职副书记、副教授马天祥:学生心目中最温暖的“摆渡人”
2014年的毕业季,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马天祥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成为西藏民族大学一名教师。
那一年,他是学院全年级博士中唯一一名志愿到祖国西部就业的毕业生。
来到西藏民族大学的这八年里,马天祥不仅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任课教师,还担任了八年的本科生班主任、四年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他看来,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
“要树人,先立德。”要成为“大先生”,就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在马天祥看来,现在的青年学生反感于言辞空洞的说教,相对于“你怎么说”,他们更在乎“你怎么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团学工作者,马天祥坚持把这种体悟做到实处,落到细处。
学生事,无小事,这是马天祥的心声。因此,他敏于倾听、善于捕捉班级里学生的日常动态。得知自己班上的学生患突发性耳聋,他第一时间打车送学生入院并垫付住院费1万元;班上有学生第二天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但由于双脚受伤无法行走,他掷地有声地对学生说:“放心,有我在,就是背也把你背进考场去。”他得知因贫血住院的学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即垫付住院费2000元;他得知毕业学生要远赴边疆就职,却因家中变故拿不出车票钱时,他一边从兜里掏出500元塞进学生背包,一边说:“好好干,将来去你那儿尝尝抓饭和烤包子,这是我提前预支的饭钱。”……
八年间,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课上课下,他是我们亲切的‘小马老师’,也是我们遇到急事、难事时信得过、靠得住的‘老马’。”学生杜明澔说。
马天祥这匹“马”不仅能干,而且实干——在西藏民族大学,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
2016年岁末,学院党组织选派教师赴阿里地区驻村,老书记把马天祥叫到办公室征求意见。
“好,没问题!”马天祥的回答干脆利落。
2017年1月13日,马天祥告别新婚才28天的妻子,奔赴海拔近5000米的阿里地区改则县。
在阿里驻村的整整200天里,他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悄悄给村里娃娃的藏袍里塞过糖果,也曾邀请因路遇风雪而滞留驻村点的牧民吃他蒸的馒头和煮好的热汤。这段弥足珍贵的驻村时光,也让他更真切地体会到党和国家治边稳藏战略的重要意义。为此,在完成日常驻村工作之余,他克服高原缺氧等种种困难,以整理研究近代史志文献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为宗旨,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回忆起那段在村里写《项目申请书》的日子,马天祥笑着说:“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劲头,驻村点那时还没有网络,就反复翻看电脑里存的那点儿资料。冬天太阳能电池只能维持3个小时,索性就关了电脑,点上蜡烛,先把脑子里的东西记到草纸上。最后修改好了,终于盼到进县城采买米面蔬菜的机会,在茶馆里蹭着无线网完成了上传提交。”
马天祥对教学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对学术追求的一丝不苟,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们的马老师:“教师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马老师就是我心目中最温暖的‘摆渡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第三届边疆地区社会工作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举办
22日,由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承办,新疆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协办的第三届边疆地区社会工作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族际交往与共同体建设”为主题。[详细] -
西藏民族大学举办线上中印高校师生交流会
西藏民族大学中国(西藏)边疆贸易研究所10日介绍,为进一步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大学,加强中印人文民间沟通交流,促进改善中印贸易发展环境。[详细] -
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师生到桑珠孜区检察院交流学习
在讲解人员的引领下,师生们先后参观了该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刑事检察、刑事执行检察、未成年检察等业务部门及院史荣誉室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