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
近日,云南省牟定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跳了一套左脚舞课间操,民族范儿十足,在网络走红。左脚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舞蹈时先起左脚而得名。为更好地传承左脚舞文化,牟定县实验小学编排了这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操。“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新指示,左脚舞课间操给我们提供一个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美好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左脚舞一样的文化遗产遍布中华大地,为学校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教育资源。单就传统体育活动来讲,就有抽陀螺、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舞龙、舞狮、荡秋千等。民间传说、传统戏剧、舞蹈、美术、体育、游艺、杂技、医药,以及传统节日、节气与民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我国目前已有43个项目,居世界第一。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教育事业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教学资源等,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校彰显特色,使学生有喜闻乐见的课程,有乐在其中的活动,进而喜欢上学、盼望着上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支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可以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文化项目和内容仅仅束之高阁或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终归没有活力。因文化与教育具有天然的互生性,学校传承与弘扬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教育可以对其再想象、再创造,使之丰盈、活泼、青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两个遵循。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体、认知、情感等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适合的目标、学习内容和载体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是遵循文化的特点,尤其是文化的可及性和价值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但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力。学校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文化的可及性和价值性。要实事求是地了解、开发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避免跟风;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和活动的设计开发,将日常性和展演性有机结合起来,将专业性和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
一边是学生天然渴望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这注定了学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双向奔赴。做好两个遵循,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劳动课程、节日课程等,进行扎实的而非浅表的、循序渐进的而非急于求成的、生动多样的而非僵化单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就像左脚舞课间操一样,我们乐见更多学校因此不断出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市部分学校初三年级复学复课 元气满满重返校园拉萨
复学复课复耕耘,一寸光阴一寸金。12月17日,我市部分学校初三年级按照“学生自愿,分批有序”的原则返校开展线下教学。 [详细] -
佛山市教育、自然资源部门共同编制专项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我们企业员工都很重视子女教育,我们企业落户的区域,将来会布局多少所学校,我们的员工子女能否就近入学?”这是前不久广东省佛山市三龙湾招商引资时,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提出的教育需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