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的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西藏高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遵循高校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征,培养出党中央放心、全国人民满意、全区百姓得福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西藏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中要有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做到“八个统一”,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一、培养学生成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只有西藏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作为西藏高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维护者是其重要目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寻求解放的奋斗史等都是思政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时,将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这些珍贵的材料,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生动、鲜活、深入的比较,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利用好红色资源。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都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生动的思政育人资源,都可以将其纳入新时代西藏高校育人工作中,让大学生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深刻感受到西藏稳定的珍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西藏高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现有的公共必修课外,要将“反分裂反渗透”“三个离不开”“四讲四爱”等融为一体,构建系统性、体系化的思政教材。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从学理内涵、实践要旨、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等方面深入理解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深刻学懂马克思主义在西藏为什么行之有效,彻底弄通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为什么好,培养造就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践行者。
二、培养学生成为“志向高远、甘于奉献”的建设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依靠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西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地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质量不高,急需能干、会干、愿意干、善于干的高层次人才。西藏高校肩负着地方经济发展高级人才的培养重任,而思政教育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使其成为投身边疆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
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做到人民至上,要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紧密关注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紧密联系西藏特点,发挥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西藏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援藏干部楷模孔繁森、“中国青稞之父”尼玛扎西等人物的精神、榜样力量教育学生,充实思政内容,让大批先进模范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促进学生的爱国爱家之心、报国之志,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西藏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西藏高校的重大责任,也是思政课的核心要义。
三、培养学生成为“生态保护、绿色行动”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西藏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等内容,将生态理念体现在思政课题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保护、绿色意识教育。针对各民族学生在认识、行为方式、文化上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增强生态保护教育的效果。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草地牧场,通过亲身体验、教师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弄懂吃透生态保护对西藏的特殊价值。通过了解、考察西藏的冰川、河流、湖泊,了解西藏“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的深刻内涵。
思政课要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让学生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也是生产力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西藏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用开放的视角认识生态保护的世界意义。
四、培养学生成为“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坚强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西藏高校要把坚持“四个服务”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不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扎根边陲的国土守护者,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自身的个人理想同国家边防安全、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在祖国西南边陲,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贡献力量。
邀请军事专家走上讲台,讲授国防安全知识;邀请驻地部队干部通过一桩桩感人事迹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通过校内外专业教师、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拓展学生对强边的认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将学生塑造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守边保家卫国就必须从现实中获取营养。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到边境线、边境村考察调研学习,将思政课讲在祖国边境最前沿、讲在随风飘扬的国旗下。通过参与巡边、护边活动,真正了解“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有防范”的联防格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坚定“留得下、守得住”的决心,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意味着什么
如何做好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组织公费师范生专场招聘活动,通过优先利用空编接收等办法。[详细] -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矿业大学硕士毕业生赵彬宇登上列车,前往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矿就业,立志为高寒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贡献力量。[详细] -
浙江实施高校教师职称分类分层评价
日前,浙江省出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教师岗位设置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类型,并制定相匹配的评审标准和业绩要求。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