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扎杂实践”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牧业村,平均海拔4600米,每年冬季长达5个多月。过去,扎杂村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是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扎杂村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改善居住条件。过去,扎杂村牧民群众大多住在半山腰上,居住地坡陡、路窄、弯多,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2018年,扎杂村搬迁安置项目落地,搬迁对象共计169户7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90人。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改善居住环境,项目按照“一环两轴三节点四组团”方式布局整体村落,即环绕一个中心街区,以两条主要公路为轴,聚焦旧村牧业、搬迁地商业、中心区域三个节点,对易地搬迁点和旧村居住点进行组团合并。2020年,扎杂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内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入户道路与主干路互联互通,并修建了污水处理站、文化休闲广场等,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新房。
升级传统牧业。扎杂村民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长期以来,人地矛盾、草场退化等问题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扎杂村大力推动牧业改革。一是实行集约管理,全村的草场和牛羊等生产资料由16个村民小组统一分配管理,实行轮换放牧,按照牲畜数量明确每户的放牧天数;二是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在夏季产奶季节,产奶牦牛达到18至20头的牧户各派1名挤牛奶、打酥油、制奶渣人员到草场工作;三是调整畜群结构,在以草定畜、维持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效益偏低的羊群数量,调整畜群规模,实现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四是实行雇人代牧制,因在外经商、派不出轮换放牧人员的家庭雇用村里其他村民放牧,并支付报酬,促进外出经商村民与留村放牧村民良性互动、共同致富。这些举措使扎杂村逐步摆脱了传统的粗放式牧业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鼓励外出经商。为拓宽村民致富渠道,扎杂村党总支、村委会加强宣传,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越来越多的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等方式走上了外出经商之路。扎杂村村民制作的酥油、奶渣、风干牛肉等畜产品品质好、味道正,在拉萨销路不错。扎杂村村民们从畜产品生意入手,逐步扩展到应季水果、服装、生活用品等,并利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打开销路。2021年,扎杂村外出经商的人超过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用好交易平台。雅砻物资交流会是西藏规模最大的传统经贸活动之一,在山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雅砻物资交流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山南地区农牧民集中展销特色产品的重要平台。2021年雅砻物资交流会期间,扎杂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产品展销活动,村民们不仅出售牛羊肉等畜产品,也出售百货商品。
推动非遗活化利用。扎扎服饰是扎杂村特有的服饰文化,它的起源与文成公主有关,特点是反穿花氆氇,针脚走在外面,贴边都外露,看起来像是反穿了衣服。服饰的衣领同藏装普遍使用的大斜襟有别,更像是直身的袍子,很有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扎扎服饰制作技艺,措美县文物局投资成立了扎扎服饰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措美县还以扎扎服饰的传说为原型,编创了大型场景剧《文成公主草原情》,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近年来,扎杂村大力改善村居面貌、美化居住环境,以“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法治宣传,完善村规民约,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今天的扎杂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扎杂村的好日子得益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得益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彻,得益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得益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得益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力落实,而这正是西藏5400多个村(居)“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缩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十大消费警示”
近日,为帮助广大消费者有效规避消费陷阱和消费风险,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十大消费警示”。 [详细] -
那曲市开展“非遗”普查调研新挖掘29个非遗重点项目
近日,那曲市文旅局非遗普查专班联合尼玛县文旅局非遗专职人员深入辖区内的文布乡、申亚乡、甲谷乡等乡镇实地开展“非遗”普查调研挖掘工作。 [详细] -
布达拉宫发布公告:3月16日起恢复淡季票价
布达拉宫管理处13日发布公告称,布达拉宫于2023年3月15日结束此轮冬游西藏活动政策,2023年3月16日至4月30日执行100元/人淡季票价;2023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执行200元/人旺季票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