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文化和旅游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24 09:08:00来源: 西藏日报

  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维护主权等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及依托于此的文化旅游开发,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一、文化和旅游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

  中华文化即大一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总称。其中“天下大同”即大一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各民族的政治共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文化认同是共同体社会稳固而长久的黏合剂,共同的历史文化是共同体共识的根基所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相互依存、和衷共济,孕育了繁荣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旅游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自有人类以来,在中华大地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生存空间内,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形成并延续下来一个密集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互动频繁而深入,联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指示成为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纲和魂。

  旅游业是一个极具社会型和窗口型特征的产业,旅行者的游览过程就是直接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内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文化和旅游发展路径

  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十年来,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呈现大幅增长。旅游业成为西藏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其发展自然要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标准。

  (一)以文塑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史实支撑

  以文塑旅,就是要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新时代,西藏文化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力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突出和加强民族团结主题。

  一是推动体质人类学和考古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讲好西藏各民族与兄弟省市各民族同根同源故事。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课题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世居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全部来自中原,分别从东、北两条路线分批迁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一带。此外,昌都的卡若遗址,其文化特征与同一时代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藏北细石器文化遗存,无论类型或加工技术都与我国东北、华北北部至新疆一带分布的细石器属同一个系统。这些都说明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原各民族同根同源。推动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加强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研究,讲好政治共同体故事。从唐朝到民国,中央与西藏地方一直保持密切的政治交往,从“甥舅关系”到纳入直接行政管辖再到“五族共和”,均有力证实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是加大“高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研究,讲好经济共同体故事。阿里故如甲木墓地遗址,出土了“王侯”汉字织锦、茶叶。山南浪卡子县出土了2000年前的丝织随葬品。这些说明青藏高原的古先民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之后,茶马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大规模经贸往来不绝,使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结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

  四是挖掘整理宣传红色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经营西藏故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实现和平解放、完成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孕育形成了“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成为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通过西藏革命和建设历史遗存的挖掘整理宣传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从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旅彰文: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氛围

  以旅彰文,就是要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发挥旅游覆盖面广、游客参与度高等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

  一是发展边境旅游。加强G219西藏段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公共文化及旅游服务提升,推动旅游综合发展。

  二是开发红色旅游。不断挖掘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和遗存的红色内涵,进一步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爱国情怀。

  三是打造研学旅游。系统挖掘、整理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唐蕃会盟、凉州会谈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活化利用各族军民共同抵抗外国入侵的历史,着重推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团结进步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四是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农牧民通过发展藏家乐、销售土特产等实现增收致富,创新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户”“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多种发展模式。

  【本文系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2DY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自治区党委党校区情研究中心、自治区旅游发展厅)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