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以博物馆之“美”涵养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3-05-22 09:48:00来源: 西藏日报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博物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博物馆大有可为。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建立在馆藏文物、标本等基础上,并按一定的形式分不同主题开展,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博物馆应当主动作为,做好文化育人、涵养全社会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

  博物馆是典藏、展陈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博物的场所,人们走进博物馆,欣赏历史、自然和人文的精华,既可一饱眼福,也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博物馆是文明的课堂,让人能够在历史现场感受文明的伟大足迹;博物馆还是一种精神脉络的展示,逛一次博物馆,可以感受国家、民族和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博物馆,我们能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到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亲切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就是当地专属的文化家园、精神家园。让博物馆为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更好条件和服务,真正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校、大舞台,是各级党委、政府涵养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用好博物馆资源,需要不断创新,让博物馆里的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恰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言:“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在文物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馆藏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历史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需要以鲜活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以更加温暖的方式走进大众的心灵。“博物馆的价值不只在于拥有什么,更在于做了什么。”要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解读文物故事,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像《国家宝藏》那样,开口述说着属于自己的前世今生,才能使那凝固的历史,如一幅画面徐徐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武汉盘龙城的数码全景复原、河南省博的文物“AR弹幕”服务等,为博物馆在传承创新、科技赋能上进行了宝贵探索。可以说,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工作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乘着数字化、智能化的“东风”,博物馆工作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文物以及文物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摆脱高冷、落后的成见,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触可感、能解能悟的鲜活事物。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一所所保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积淀和丰硕成果的“大学校”,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博物馆做好做大,守护好文化根脉、记录好文明进程、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以博物馆之“美”涵养文化自信,从中汲取磅礴力量。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