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籍访客柯马凯的西藏教育印象:孩子们天真活泼快乐
“我一页页地看一个5年级孩子的课本,每页都小心翼翼用藏文做了好多批注。当然,我看不懂,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很明显不是摆样子的。”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中外嘉宾近日在西藏参访,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办人、英国籍访客柯马凯(Michael Crook)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讲述在林芝市第二小学的参访感受。
图为5月19日,柯马凯在拉萨罗布林卡听藏戏,和当地藏族民众一道跳锅庄舞。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年过七旬的柯马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家里几代人都做教书育人工作,自己随后也教了40多年书,从小学到研究生,甚至老年大学都教过。所以,他最关心的就是教育。
图为5月18日上午,参访团成员在林芝市第二小学观看孩子们上实验课。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西藏对教育是有特殊政策的。我在林芝二小参观时,走进了一间五年级藏语文教室。里面的学生都是藏族,老师也是藏族,黑板上写得满满的都是藏文。我一个字都读不下来,全课堂我就没听见他们说一句汉语。”柯马凯说,当时他旁边的小课桌上正好有课本,一页一页翻开,全书仅后封皮和后内封的印刷信息是汉文。
“我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加拿大人,在家里说的是英文。可我又生活在中国,所以中国、英国的学校我都上过。”柯马凯说,自己作为一个双语双文化的人,觉得多元文化能丰富人生,“这个我特别得意。我觉得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西藏自治区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好事”。
图为5月18日,柯马凯(左一)在林芝市第二小学参访时获得学校赠予的藏文书法作品“扎西德勒”。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此次西藏行,是柯马凯20世纪90年代到访西藏后的故地重游,他先后随团参观了林芝市第二小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及西藏大学图书馆。他说,能感受到西藏的教育水平提高了。
“在林芝二小,我走进那个教室,看到老师用的是触摸式黑板,我们(北京)的学校还没有做到每间教室里都装一个,我觉得他们的硬件并不差。”柯马凯说。
图为5月18日上午,参访团成员柯马凯(Michael Crook)侧耳倾听藏文书法老师的讲解。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他还留意到西藏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应该和北京援藏有关;林芝二小的校长也是从广东援藏来的,能感觉到这些地方对西藏教育有帮扶、交流”。
柯马凯年少时读过中国和英国的寄宿学校。“我个人觉得这种寄宿制有一些优势。当然,这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我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崇文小学和北大附中读书时就是寄宿,那些经历都很愉快。”
他说,寄宿其实就是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比方说宿舍里的卫生,要自己承担一些。他特别喜欢自己上学时的班级,还有人来检查值日,看看被子叠得怎么样,窗户是不是擦干净了。
“我教书,又去过很多学校,我有一种习惯,就是走进一个学校要察言观色,看看孩子们的面部表情,是紧张还是欢快的,是否有孩子的那种天真活泼。我觉得西藏的孩子们是天真活泼、快乐的。”(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文老师顿珠:热爱阅读是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家是温馨的港湾,一个家的幸福,离不开每位家庭成员的努力。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字优势。[详细] -
中国拉萨SOS儿童村“妈妈”仓决:21年,抚育15名孩子成长
走进位于堆龙德庆区岗德林村的中国拉萨SOS儿童村13号家庭,房子虽不大,但干净、温馨。客厅左侧,全家福和孩子们各阶段的照片挂满了整面墙。这里就是儿童村“妈妈”仓决和她7个孩子的家。 [详细] -
在珠峰脚下“遇见科学 遇见青藏高原”
当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的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珠峰站”),参加主题为“遇见科学 遇见青藏高原”的公众科学日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