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工作中的文化差异——以汉藏翻译工作为例
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由于汉藏两个民族在价值标准、文化习俗、地域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别,使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翻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纵观汉藏两种语言文字的翻译历史,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一直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因此,在翻译工作实践中,如果不精通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不熟悉两种以上的文化,或者不能根据对方的语言文字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就会导致在译作中出现错译和误译现象,有些错误还可能会造成贻笑大方的尴尬局面。因此,要使译作成为精品力作,翻译者除了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准外,关键还要精通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表达方式及风俗习惯等。下面,笔者将围绕汉藏翻译时需注意的文化差异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词汇的字面和引申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汉藏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拥有独具特色、丰富灿烂的文化,因此有些语言文字词汇在各自的传统文化中所要表达的引申意义有所不同,在理解上也有所差异。对此,不仅要理解这部分语言文字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深刻理解其文化背景的象征意义。在特定的语言文字环境中,有些词语的字面意义基本相同,引申意义却相差甚大。例如“绿帽子”,根据史料记载,在元明时期,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绿帽子”,在民间,绿青两色象征着低贱的行业,现在多意指伴侣出轨。而藏族文化中对此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仅仅停留在视觉认知上。又例如,红色这个词语放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意思相差很大,在汉族的文化习惯中喜欢用红色表示顺利、万事大吉的开门红,表示盈利报酬的分红,另外用红彤彤的太阳、火红的太阳等一些词表示喜庆祥和。但是,如果不掌握藏民族文化习惯,不精通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只是从字面将“红太阳”理所当然地译为“尼玛玛布”(红太阳),会使藏族人很难认同,因为在藏族普遍的意识中,“红太阳”表示灾难和不祥之兆,所以要根据藏族语言文字习惯译为“尼玛塞布”(黄太阳)。又例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源自汉民族的戏剧脸谱,其红与白分别代表忠勇、侠义、威武、庄严的正面人物和阴险、狡诈、居心叵测的反面人物。而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族崇尚白色,喜欢与雪山、羊群等大自然的白色相结合,从而与吉祥、幸福、光明、善良、真诚等相联系。又例如,成语“班门弄斧”,在不了解其引申意义的情况下,用藏文直白翻译成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并不能让藏族读者明白其内涵,它其实是表达“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而藏民族在表达同样的引申内涵时使用的通常是“佛前显识字,灯前点松关”。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汉藏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文化现象的丰富词汇,由此差异涵盖的信息量更加庞大。诸如此类的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能撇开文化只翻译字面意思。
二、词汇贫乏和词义范围大小的理解与表达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表述特定内容时,传递的也基本上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而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文化产物是本民族独有的,不为其他民族所熟知的。由此,在翻译工作实践中,与民族生产生活事物联系密切的语言文字词语非常丰富繁杂,字词之间的分类也非常细致入微,翻译起来难度比较大,对应的词汇非常难找。比如,就世代生活在广袤无垠大草原、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民族而言,语言文字中根据牛、羊、马等性别、年龄大小冠以专用名称的词语非常丰富,而在汉族文化中相对应的对牛、羊、马的名称分类相对较少,这就造成能用于翻译的词汇有限。再比如,汉民族在丝绸上的分类也非常丰富,有绢、罗、棉、绣、绮、缎、绸、缕等各种名称,分类异常精细。可是,在藏民族语言文字词语中就只有丝绸一个总称。又比如,表示帝王妻妾等级的名称,有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等,在藏民族文化中对于王妃等级并没有如此多的划分。在翻译这类名词时,时常导致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对应的翻译语词,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上下文所搭配的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等,通过逻辑分析,必要时增添一些附加词语,找到意义相对应的词语,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
三、空缺文化和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此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征”。 在汉藏两种语言文字中,有些文化在相对应的语言环境存在空缺或半空缺问题,例如,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中的“负荆请罪”,谚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歇后语中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等,这些对缺乏相应的汉文学熏陶和文化理念的藏族读者来说,通过直译或音译一定难以理解对方文学典故中的人物及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时,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意译、音译与注释相结合的方式较好。汉民族语言中的部分词汇,例如石林、榨菜、柠檬、重阳节等在藏民族语言文字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要依照原文的具体语言文字环境采用适当的翻译手法,如果只有字面意义,就只译字面意义;如果只有引申意义,就只译引申意义;如果既有字面意义也有引申意义,就可以采取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实翻译。
当前,汉藏翻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是翻译爆炸。在地球村这个全新概念里,如果离开翻译谈论知识信息就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的方法,正确地应用直译、音译、意译和加注释相结合的方法,把握适当的分寸,综合考虑语义对应、社会语用价值、译入语的民族文化心理、两种语言的文化互动等诸多因素,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作为一名汉藏翻译工作人员,做到深刻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译文尽可能地忠于原文,通俗易懂,保持民族特色,以此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深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自治区教材编译中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详细] -
夜来雅砻人潮涌——山南市体育场夜市见闻
夏日傍晚,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山南市体育场周边灯火辉煌、远近通明,场内、场外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详细] -
西藏自治区文化部门举办“三颂”艺术党课
近日,西藏自治区文化部门将主题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举办“颂党恩 颂核心 颂人民”艺术党课,不断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品牌,用新理念、新模式讲述党的历程、讲好中国故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