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3-12-21 09:57:00来源: 西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而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因此,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激励青年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推动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才能更好地培育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及使命感,激发爱国、强国、报国之情,从而增进青年学生的“五个认同”,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价值

  打破不同思政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壁垒。目前,针对本科生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这六门思政课程教材中均对“民族”相关内容有所涵盖,涉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等。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有着体系化呈现。打破不同思政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壁垒,才能使青年学生融会贯通地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在不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上下功夫。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到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进行的一次次英勇斗争时,可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国精神内容穿插衔接进去,强调民族觉醒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对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时,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立场观点具体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的重大论断,其孕育形成的长期理论探索有迹可循,可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等相关论述加以梳理。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拓展延伸。高校思政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如果授课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很难使青年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就要适当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历史观与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点。比如,“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由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戊戌维新运动”章节中进行补充讲解。此外,可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选取能够引起青年学生共鸣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及事例进课堂,使学生从丰富且生动的教育资源中汲取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成效。

  二、创新多元教学方式,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渠道

  鼓励学生讲述演绎民族团结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于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情景演绎的方式能更好地达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始终。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彰显民族团结的历史事件、文化资源等,都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在高校思政课上,可让青年学生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历史事件,如“八千湘女上天山”等,或通过情景剧演绎呈现民族团结故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现在课堂中。

  邀请民族学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要使当代青年学生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讲授,更需要跨学科专家资源的介入,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业度、精准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邀请对民族关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有深入研究的民族学专业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为青年学生开展讲座,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开阔的学术视角向青年学生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同时,高校还可邀请国家民委、各地民宗委的干部进校园,从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经验等角度向青年学生讲授各民族目前发展状况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等。总之,跨学科资源整合、邀请学者和专业人员进校园,不仅能够让思政课更加鲜活有趣,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更能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紧迫性,对青年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吸引力

  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网络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当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桥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互联网阵地。思政课教师可布置“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等相关主题线上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动画、微电影等方式主动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青年学生作为具有想象力、创新力的一代,对互联网平台、流行趋势、网络话语相对熟悉,是有动力、有能力创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原创性网络作品的。同时,网络作品具有创作门槛低、传播范围广、讨论热度高等特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互联网的结合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创作、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作品,不仅能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助于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育人平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主动适应时代,推进传播平台的转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学习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现有互联网教学平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还应与校团委、校网信办、校新闻中心等部门协同发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育人平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各高校尤其是民族类院校,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把控青年学生思想动向,通过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分析、整合、提炼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规律,从而发挥预警功能;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是良好的宣传渠道,不仅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件、重要讲话等,还能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的优质思政课程、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网络作品等;既能够将思政课关于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果可视化,又能够收集分析对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宣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评价,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在校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