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唱给雪域“第二故乡”的歌

发布时间:2024-01-02 15:06:00来源: 西藏日报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下笔间,屋外的雪花正洋洋洒洒地飘落,凝视着外面的银装素裹,不禁游走于十年的记忆长河中。

  十年前,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河畔来到美丽而神奇的高原明珠拉萨,横跨3700多公里,历经40多个小时,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让初踏这片雪域高原的我,心中充满了期冀和憧憬,“青春选择,雄心万里”的画卷也在那一刻徐徐展开,一笔笔描绘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人生轨迹。

  匆匆的相聚、短暂的培训,自己的西部计划志愿行从拉萨市曲水县正式启航。初入岗位的第二天,我便开始跟随领导下乡,喝酥油茶、吃糌粑、和藏族群众交流都在这次下乡中实现了“第一次”,“第二故乡”的情愫从那一刻起便慢慢地扎根心底。追忆在曲水县妇联的点点滴滴,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一年的青春时光、志愿者生活在曲水县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年里自己走遍了曲水县的每个乡镇、涉足了每个村庄,在那里逐渐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也让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高原。

  荏苒的时光,在春去秋来中消逝,自己也迎来了服务期满去留与否的抉择。在舍离中,我背着行囊,离开了曲水。但不舍与难离,让我选择了留在西藏,来到辽阔的羌塘草原,成为了一名那曲市的基层教师,从此真正掀开了扎根西藏的篇章,那曲也成为了自己最大的眷恋。

  那曲,承载了我十分之九的高原情结,记录着我百分之九十的高原生活。回眸刚到那曲的第一年,那曲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寒”“缺氧”,最直观的感受是再无春秋,只有夏冬;再无七彩,只有黄绿。岁月如梭,9年的时光在三尺讲台和学生的欢声笑语中流转成段段记忆,如今的沉稳娴熟、被学生喜欢、感动和热爱凝结成嘴角幸福的“弧度”,在脸颊上留下了一丝丝微笑。一次偶然的机会,山南错那小学的校长给我推荐了上海希望之光基金会的群,群里的爱心人士为我的学生捐赠了几百套衣服,800本笔记本,221套文具。这点点滴滴的爱点燃了牧区孩子的希望之光。我推荐了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个月给予生活资助300元,在资助中,爱心人士也不愿意留名,只希望孩子们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9年的时光,用心育桃李,学生从一年级的懵懂娃长大成高中生,从调皮到懂事,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曾几何时,学生一声声亲切的“文老师”让我暖心不已,一声声“老师,您辛苦了!”让我感动万分,一声声“谢谢老师”让我激动万分。随着这份沉甸甸的爱涌入心头,思绪也在不自觉中飘向远方,一个熟悉的身影慢慢在脑海中凝结成思念。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我想你了。”隔着3700多公里从视频中传来的声音,让我时时泛起泪花,挥之不去的想念在耳边萦绕。对于自己的学生,我倾注了所有,陪伴他们成长、成才。但,对女儿却少了那份本该属于同龄人的爱。看着相册中女儿的照片,苦涩淹没了微笑,流下了一道道愧疚的眼泪。每一次的匆匆告别,每一次的踏上回程,成了我与学生的见面和与女儿离别的“两条平行线”,渐渐地,高原上有了我的牵挂,家乡牵动着我的思念。

  十年弹指间,雪域高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现在的那曲,在我的眼里已然“色彩斑斓”“四季宜人”。这里走过的每一条路、看过的每一道风景已经走入了我的心扉,这里相识的人、这里教过的人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远方的家乡也成了时常勾起的思绪和不舍的牵挂。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马文军: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今年38岁的马文军来自甘肃临夏,自2001年起,他就在山南创业奋斗,20多年里,他曾开展各类公益活动37次,累计捐赠51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山南市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学习和互帮互助。[详细]
  • 山西:汉藏学生共庆藏历新年

    美丽的藏装,欢快的藏歌,洁白的哈达……为了迎接藏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藏历新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详细]
  • “将青春融入这方我挚爱的热土”

    他曾在海拔4900米的塔克逊边防哨所巡边护边,也曾在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边防哨所护边执勤;他是驻地群众交口称赞的“金珠玛米”,是边疆各族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好榜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