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高原行|从上百双稚嫩的眼睛里,看见幸福的模样
出生于1980年的巴桑是西藏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二院的一位“爱心妈妈”,2005年至今,她抚养过近20名来自日喀则各地的孩子。如今,她的爱心家庭共有13个孩子,其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一岁半,仍在咿呀学语。
1月8日,巴桑在给一岁半的拉巴扎西喂饭。新华社发(丁增尼达摄)
这样的爱心家庭,在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二院有8个,平均每个家庭有14个孩子。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每个家庭里都有两个“爱心妈妈”,和巴桑搭档管理“幸福家庭”的“爱心妈妈”是刚工作5年的“90后”藏族女孩旦增卓玛。在花儿一样的年纪里,她在工作岗位上首先学会的是如何育儿。
1月8日,旦增卓玛给孩子冲奶粉时试温。新华社发(丁增尼达摄)
藏历12月1日(公历1月12日)是西藏日喀则一带传统的农家新年。今年的农家新年即将到来,1月8日,福利二院的爱心家庭迎来了新年前最隆重的一个仪式——吃蛋糕。孩子们围坐一起,爱心妈妈给每个孩子切分一块蛋糕,一些孩子还会将奶油相互涂抹在脸上,大家其乐融融。
1月8日,巴桑和孩子们一起吃蛋糕。新华社发(丁增尼达摄)
吃完蛋糕,孩子们迎来了“迎春联欢会”。为此,他们准备了各种节目,展示才艺。
作为表演者,他们大声唱歌、自信跳舞;作为观众,他们热情欢呼、不吝鼓掌。有的女孩子拿出自己最喜爱的裙子,在联欢会上展现最美的一面。比起给台上的表演者献花,献哈达是他们的独特表达。节目还未结束,表演者早已被哈达“淹没”。
从前期筹备到上台表演,每一首歌、每一支舞都在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联欢会上的角色虽各有不同,但他们眼睛里透露出的是幸福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
1月8日,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二院举办“迎春联欢会”。新华社发(丁增尼达摄)
如今,西藏已实现“有意愿的五保对象在县级以上机构100%集中供养、孤儿在地级市以上机构100%集中收养”的民生保障工程(简称“双集中”)。截至2023年12月底,西藏全区共有孤儿3772名,已全部实现集中收养。
在“双集中”民生工程的推动下,日喀则市儿童福利二院成立于2015年,主要接收对象为日喀则市18个县(区)的孤残儿童和弃婴。目前,全院共收养孤残儿童358名(含家庭寄养74名)。
1月8日,“幸福家庭”的孩子们展示奖状。新华社发(丁增尼达摄)
谈及新年愿望,巴桑说:“希望未来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参与采写:普布次仁、丁增尼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让爱与希望生生不息”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摄影作品一经问世,便牵动了千万中国人的心,观者无不为之震撼,甚至潸然泪下。 [详细] -
受助者→奉献者!“大眼睛”女孩的故事太感人
她是“大眼睛”女孩,也是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她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长大后选择将爱心传递下去。她就是苏明娟。 [详细] -
“小小建筑工程师”公益课堂为云南深山孩子“筑梦”
“小小建筑工程师”公益活动1日走进位于云南昆明禄劝大山深处的汤郎箐小学,为这里的47名孩子“筑梦”。活动通过对山村孩子的梦想启蒙和关心关爱,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