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缝纫班里,常常能看到一个身影,他虽因腿脚不便行动略显迟缓,却始终充满热情地穿梭在学生与缝纫机之间。他就是民族裁剪缝纫专业教师罗桑次旦,今年51岁。年少时,受身为裁缝的父亲影响,罗桑次旦与缝纫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尽管行动受限,他却从未停下对裁缝技艺追求的脚步,不仅坚持钻研缝纫手艺,还积极创新。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罗桑次旦更是凭借精湛的技艺、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耐心与智慧照亮了一群特殊孩子的技能学习之路。他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裁缝技能,更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明灯,给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特殊教育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特殊教育学校匠心坚守 罗桑次旦与他的裁缝课堂
走进缝纫班教室,井然有序的教学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左边,电动缝纫机整齐排列,学生们专注地施展着裁剪技艺;右边,宽大的裁剪台上,锋利的剪刀、卷尺和碎布摆放得井井有条。墙壁上挂满了设计独特的包和挂饰,教室上方则是制作精美的藏戏面具。这些精美的作品,无一不凝聚着罗桑次旦的智慧与心血。
罗桑次旦的学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然而,学生身体上的障碍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个地方再拉直一点,针线的密度还要再增加一些。”罗桑次旦熟练地用手语比划着,耐心指导着学生。教室里,裁剪布料的沙沙声与缝纫机欢快的作业声交织在一起,学生们在他的教导下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技艺。
21岁的益西洛珠来自那曲嘉黎,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缝纫班已学习了两年。他对裁缝这门手艺兴趣浓厚,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不少相关技能。他告诉记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每当这时,罗桑次旦总会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他化解困境。这份悉心的教导,让益西洛珠对裁缝的热爱愈发坚定,他决心以后继续深入学习裁缝技艺,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教学中,罗桑次旦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为了能与听障学生更好地交流,他自学手语;面对智力障碍的学生,普通教学方法行不通,他就不断摸索、尝试新方式,甚至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在他的悉心帮助下,学生们逐渐克服身体障碍,掌握了裁缝技能。
“只要学生对缝纫感兴趣,有决心好好学习,我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罗桑次旦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本领倾囊相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大部分学生不仅对裁缝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独立完成作品。
热爱为针,技艺作线 罗桑次旦“缝补”梦想与希望
罗桑次旦与裁缝这门手艺的缘分,始于他的年少时光。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耳濡目染下,他自小便对裁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中那台脚踏缝纫机,是他童年时最特别的“玩具”,他常常坐在机器前,有模有样地尝试摆弄。18岁左右,罗桑次旦正式跟随老师系统学习缝纫。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自身的刻苦钻研下,历经9年时光,他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门手艺。
回忆起学习的日子,罗桑次旦感慨万分:“刚开始接触缝纫,感觉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但我的老师特别用心,再加上我自己也愿意花时间琢磨,进步也就快了。”他还提到,缝纫工序复杂繁多,尤其是裁剪环节,不仅需要精准的测量计算,更依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唯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精髓。
凭借着对裁缝技艺的热爱与执着,罗桑次旦沉浸在裁剪缝纫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积累经验、磨炼技艺。从最初的生涩笨拙,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他精通了各类裁缝工作。无论是日常的门帘、窗帘制作,还是工艺复杂、充满文化特色的藏戏服装,他都能信手拈来。每一件作品,都见证着他在裁缝之路上的蜕变。
1999年左右,罗桑次旦来到一所福利学校从事裁缝工作,而后选择辞职。2009年,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毅然投身特殊教育事业,成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裁缝老师。“我想帮助更多残疾学生,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罗桑次旦坚定地说。在这所学校,他已培养出100多名学生,如今所带班级还有10余名学生。
对于缝纫技艺的发展,罗桑次旦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缝纫不能局限于传统制品。在时代飞速发展、人们审美和需求不断变化的当下,缝纫行业必须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制作工艺。
凭借所学技能谋生 罗桑次旦用爱与技艺点亮人生
“我们这里和普通学校一样,也是有教材的。但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得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教。”罗桑次旦介绍道,“今年,我们学校还迎来了培智学生。我初步计划教他们学习制作布艺花束等技能,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案还在思考当中,后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致的规划和调整。”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裁缝教师,罗桑次旦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学生们能凭借所学技能在社会上立足谋生。已经毕业的学生阿旺班旦,天赋不错,学习能力强,每次教学都能迅速掌握。罗桑次旦便从基础的画画、设计教起,让他深入了解不同服装、帐篷等的设计。如今,阿旺班旦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缝纫工作,还成功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缝纫店,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小老板”。
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里,罗桑次旦经历了无数个难以忘怀的瞬间。那些与学生们之间逐渐深厚的情谊,让他的教育生涯充满了温暖。即使学生们已经毕业,他们和罗桑次旦的联系依旧紧密,常常会回到学校看望这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罗桑次旦感慨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教育者该做的事情,却收获了远远超出预期的回报。”
对于学生们的未来,罗桑次旦满怀期待。他希望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凭借这门手艺好好生活,继续在缝纫领域发光发热,“有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都会回答。”罗桑次旦自己腿脚不便,他觉得正是因为这样,他和学生之间更能相互理解、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拥有信心和毅力,就一定能掌握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间充满温馨与希望的教室里,布料裁剪的沙沙声和缝纫机运转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更弥漫着师生们对裁缝这门手艺的无限热爱。从年少时怀揣着对裁缝的美好憧憬,到如今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辛勤耕耘者,罗桑次旦始终不忘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持与奉献的力量。他不仅传授了一门手艺,更给予了学生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记者手记
罗桑次旦的坚守与期望
采访中,罗桑次旦告诉记者,曾经,他所在的学校条件艰苦,场地狭小逼仄,基础设施也简陋,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如今的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焕然一新,有宽敞明亮的场地和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面对这样优越的教学条件,罗桑次旦深感责任在肩,他明白,自己更要全力以赴,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传授更精湛的技艺。
“希望孩子们在这里学好裁缝技能,毕业后能靠这门手艺好好生活。即便离开了学校,也能在缝纫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有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嘛。只要他们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罗桑次旦说起对学生们的期望时,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在这片特殊的教育天地里,罗桑次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那些怀揣热情、想要投身特殊教育领域的年轻人来说,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建议:“从事特殊教育,需要拥有持久的耐心。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对学生有信心。千万不要因为学生一时听不懂、不理解就灰心丧气,这不仅是我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告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