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我们‘粽’在一起”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场。通讯员 张翠娟 摄
“从藏族同学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真实变迁!”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云丹顿珠发布的一组西藏新貌照片,让同学刘嘉福心中的雪域高原,从遥远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图景。
在西藏民族大学,这样的跨文化互动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悄然发生,已成为各族学子传递文化、交流生活、凝聚情感的隐形桥梁,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
运动会开幕式刚结束,藏族学生仁青卓玛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九宫格:身着藏装的她跳起锅庄,汉族同学围过来合影、学动作,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大家都非常喜欢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仁青卓玛的“朋友圈”里,纳木错的星空、冒热气的手抓肉、家乡的新居“轮番登场”,成了展示西藏发展的微观窗口。
“以前说起祖国只知道‘辽阔多元’,现在看得见日喀则青稞田的金色麦浪、那曲草原的牧歌、墨脱梯田的稻穗,藏族同学的每条‘朋友圈’都是西藏风物志。”刘嘉福说,这正是学校“文化浸润”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可感可触。
“仁青顿珠教我写藏文名字,我帮他捋数学公式,我们的宿舍小课堂天天开课!”河南学子孙雯博的“朋友圈”里,他和藏族室友并肩学习的照片温暖了许多人。
这背后,是学校推行的“混合编班、混合寝居”政策——综合考量民族、地域等因素,打造“共居共学”的嵌入式环境。刚开学时孙雯博还怕合不来,直到一次帮仁青顿珠讲数学题,两人打开了话匣子:扎念琴弹唱遇上周口豫剧,羽毛球爱好碰上火辣口味,陌生感瞬间消融。“就是想用‘朋友圈’记录下这份情谊。”孙雯博说。
甘肃姑娘刘梓妍的“朋友圈”里,藏着更多温暖碎片:第一次梳藏式发型时室友的夸赞,冬至和藏族同学包的歪扭饺子……
“以前觉得民族团结很宏大,现在才懂它藏在室友递来的酥油茶里、难过时的安慰里。”24级新闻学专业的王一如也深有感触。今年暑假,她带藏族同学回宝鸡看秦岭,“朋友圈”里存满了“跨省家人”的回忆。
“看完玉麦乡军民巡边的视频,更加坚定了我要去西藏教书的想法。”江西学子谢斌的这条“朋友圈”,源于藏族同学分享的兴边固防故事。
这样的思想转变在西藏民族大学很常见。陕西学生任宇想亲眼看看青稞田,为西藏教育添砖加瓦;藏族姑娘次珍则在同学们“想去西藏”的留言里坚定了回家乡创业的决心……
指尖的共鸣,正逐渐转化为脚下的行动。2025年暑期,西藏民族大学赴西藏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达400人,较上年增长33%。“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日常分享正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自然延伸,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
指尖滑动间,“朋友圈”里的故事仍在不断更新;青春成长中,民族团结的旋律越发响亮。在西藏民族大学,一条条动态、一次次互动,正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落为日常,也让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在共同成长的土壤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