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甲玛乡谐钦队:让千年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发布时间: 2024-08-02 09:08:00 来源: 西藏日报


甲玛乡谐钦队演职人员在彩排节目。


普布丹增(左一)带领队员排练。


甲玛乡谐钦队参加拉萨市2024年春节藏历新年晚会。


甲玛乡谐钦队在非遗巡展活动上表演谐钦。


甲玛乡谐钦队男演职人员。


甲玛乡谐钦队演职人员做演出前准备。


甲玛乡谐钦队在田间地头为群众表演谐钦。


甲玛乡谐钦队在墨竹工卡县甲玛松赞文化艺术节上表演谐钦。

  从拉萨沿着国道一路向东来到甲玛乡,仲夏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遍地金黄,正值观赏游玩的好时节。

  甲玛,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是群山环绕、水草丰足的宝地。赤康村就坐落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能歌善舞,其中,这里的“甲玛谐钦”最负盛名。

  谐钦是藏族古老的大型仪仗歌舞,过去多在隆重的宗教仪式或重要活动中表演,流传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其中,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沟一带的谐钦称为“甲玛谐钦”。甲玛谐钦韵调古朴、表现独特,显示出浓郁的西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据甲玛乡赤康村的老人回忆,甲玛谐钦作为一种歌舞表演,已经流传1000多年了,在当地被称为“崇鲁”,属于谐钦的一个分支。这种歌舞形式相传始于松赞干布时期。为更好地保护、发展传统文化,2012年,甲玛乡成立了甲玛谐钦艺术队。经过几年的努力,2014年,甲玛谐钦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说起前些年甲玛谐钦的传承和发展,不得不提到当地的村民多吉——甲玛谐钦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2012年底,一支只有14人的业余民间艺术队成立了。这些成员全部自愿学习甲玛谐钦。在多吉的多方奔走努力下,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又重新绽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风采。

  近几年,多吉搬迁到拉萨,甲玛谐钦的传承责任更多地落到了村民普布卓玛和普布丹增的肩上。

  今年47岁的普布卓玛是甲玛谐钦民间艺术团的负责人之一。农闲时,她和普布丹增就会召集艺术队成员到霍尔康庄园的戏台里排练甲玛谐钦。

  “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20多名成员,都是当地群众。艺术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小晚会、重要节日演出和赴区内外非遗展演等,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甲玛谐钦《和亲路》受到广泛欢迎。”甲玛乡工作人员德吉卓嘎说。

  赤康村的霍尔康庄园,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庄园之一。在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霍尔康庄园的老戏台可用于排练甲玛谐钦,老戏台旁边的建筑物用于存放表演道具和非遗文化宣传展示。“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甲玛谐钦,村里人跳了一代又一代。站在这个古老的建筑物排练或者是酣畅起舞,靴子在地上敲出回声,觉得传承的责任更重大了。”普布丹增说,“为了让甲玛谐钦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更要活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活在史料记载里,更要活在舞台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表演开始,戏台上传出低沉而优美的歌声,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歌声缓慢,此起彼伏,伏时声音低沉浑厚,起时高亢悠远,男性舞蹈动作热情豪放,女性舞蹈动作细腻柔美。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演员们,过去在辽阔的草原上跳舞,现在到了灯光华丽的舞台上,虽然也讲究队形、节奏和整齐度,但特色元素是必须保留的,那就是原生态,他们纯朴的眼神,从心底散发的生活热情和笑容。“我们对搬上舞台的甲玛谐钦进行改编,比如说在草原上时我们常常围成一个圈边唱边跳,但在舞台上,我们则要更多地面向观众,向他们展示其中的细节部分。”普布卓玛说。

  如今,有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当地村民的努力,甲玛谐钦登上了区内外的大小舞台,让这古老的非遗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甲玛乡希望小学的小学生们也组建了艺术队,能够完整地表演甲玛谐钦,让人们看到非遗后继有人。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