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小康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向新时代进发吹响的冲锋号。
德吉村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达孜乡最年轻、最贫困的村,全村是由江孜县纳如乡、卡麦乡等搬迁过来的村民组成的。在这里,有一户由仁增片多、李铁成组成的藏汉民族家庭。
1988年,仁增片多出生在德吉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家中共有6口人。尽管家庭条件不够宽裕,但仁增片多勤劳肯干、乐于助人,在左邻右舍中有着不错的口碑。
看到父母辛苦地劳作和贫穷的状况,仁增片多从小便立志长大以后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仁增片多就没继续上学了。2008年,仁增片多选择到拉萨打工,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她先后当过造纸工、餐厅服务员等,在外摸爬滚打了5年左右。
2013年,仁增片多结识了在拉萨做生意的李铁成。在异乡漂泊的经历,很快拉近了两人心灵间的距离,两个人在工作、生活上互相扶持,风雨同舟。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颗年轻的心也走得越来越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仁增片多接触到了蔬菜种植工作,聪明的她很快就发现蔬菜种植市场前景广阔,销路好、利润高。于是,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蔬菜种植相关情况。
2015年,她和李铁成辗转多地后来到了拉孜县,开始了蔬菜大棚种植工作。
万事开头难。仁增片多夫妇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于是开始恶补蔬菜大棚的建造技术、温度的控制、蔬菜品种的选择等知识,再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当中。
同年,仁增片多夫妇了解到,在拉孜县曲夏镇,当地人对蔬菜水果都有很大的需求后,立即筹资10万元开办了蔬菜瓜果供销合作社。
在他们夫妇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2015年,仁增片多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46元,从村里的低保户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致富户。
“做人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也要回馈于社会,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我的做人标准。”仁增片多说。先富的她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仁增片多决定回达孜乡创业,带动家乡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2017年,德吉村“两委”班子向达孜乡党委、乡政府汇报了仁增片多的事迹,了解了仁增片多的具体情况后,达孜乡党委、乡政府决定为她免费提供场地,帮助她开办了一个180平方米的小规模、标准化的超市。
在仁增片多夫妇的努力经营下,超市收入很可观,平均一天能有1500—2000元的收入。“看到仁增片多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时,村里的贫困户纷纷开始行动起来,寻求发展致富的路子。”谈起仁增片多,村里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赞扬地说道。
仁增片多吸纳了村里1名贫困户到自己的超市工作,2018年、2019年藏历新年的时候,她主动为结对帮扶的两户贫困户送去了慰问品,兑现了自己致富不忘乡亲的承诺。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助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现在脱贫致富了,也一定不会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仁增片多说道,“我书读得少,但是我知道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有志,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以主题教育成果提升驻村帮扶成效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各驻村工作队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详细] -
幸福生活比蜜甜
近年来,西藏日喀则市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产业,补齐发展短板,搭建就业平台,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详细] -
政策支持 产业扶持——四川藏区全部脱贫
四川省政府18日宣布: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炉霍县、色达县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此前已经退出贫困序列的16个藏区县,四川藏区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