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答卷”

陈志强 发布时间:2020-04-15 08:32:00来源: 西藏日报

  2015年以来,贡觉县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建立健全阿旺绵羊养殖繁育体系,实现了阿旺绵羊生产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带动了农牧民脱贫增收。 图为贡觉县阿旺乡多热村村民波泽正在放牧家里的阿旺绵羊。记者 陈志强 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高原四月,春暖花开。本报记者深入西藏脱贫攻坚一线和贫困户家中,进行蹲点式调研采访,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迹、可喜成绩,探访西藏如何狠抓工作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日起,本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栏目,陆续刊发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敬请关注。

  从古至今,小康一直是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

  3.46万户17.05万人,这是昌都2015年全市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4.95%,是全区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成本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11县(区)脱贫摘帽,累计减贫3.84万户19.3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全市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02%,这是截至2019年底,昌都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

  育产业强造血

  4月的盐井花香四溢,枯萎了整个寒冬的葡萄藤上争相爬满嫩芽。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村民四郎曲宗全家正在葡萄园里忙碌,剪掉枯死的葡萄枝,松一松干硬的土,浇上清澈的溪水……

  这些年,四郎曲宗家的葡萄产量一年高过一年,2019年更是突破了1万斤。“卖了几千斤给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剩下的都酿造了葡萄酒。算了一下,收入差不多有4万多元。”

  葡萄产业是芒康县结合昌都市“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建设总布局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17万亩,葡萄产量达1.17万吨,年产葡萄酒约2000余吨,葡萄加工产值预计达700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1459户9210人受益,人均创收4200元。

  而在贡觉县,“敢为羊先”的阿旺绵羊成了全县牧民群众脱贫增收的新渠道。

  2015年以来,贡觉县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建立健全阿旺绵羊养殖繁育体系,做好品种保护和源种繁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阿旺绵羊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全县农牧民增收。

  阿旺乡那玉村的久美益西就是其中的受益户之一。

  过去,久美益西家因缺技术、没牲畜,而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10月,阿旺乡给他家扶持了50只羊和5头产奶的犏牛。其中,成年羊20只(母羊13只),一年羊龄的羊羔30只。到2019年底,久美益西家的母羊共繁育小羊羔10只。按照规定,他成功卖掉5只成年羊,获得1.25万元现金收入。

  截至目前,贡觉县先后投资2625.69万元,向853户贫困户发放阿旺绵羊15569只。这一举措为一户户急于脱贫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输送了新鲜血液,也激发了他们的内生造血功能。

  挪穷窝快发展

  拉萨市达孜区幸福新村小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内满是一栋栋设计美观、整齐划一的二层楼房。

  次仁旺久一家是2019年12月中旬从贡觉县木协乡下罗娘村搬迁过来的。新房子里,地上铺的是实木地板,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藏式家俱、液晶电视,厨房里冰柜、液化气灶等一应俱全,独立的浴室里还有了全自动洗衣机。

  “不仅小孩能就近上学,我也在政府帮助下,找到了工作。”次仁旺久告诉记者。

  目前,贡觉县三岩整体跨市搬迁通过19批27次,顺利搬迁947户5815人至拉萨、林芝等地,开启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八宿县夏里乡、拥乡、瓦乡,俗称“夏里三乡”。三乡地处怒江沿岸的高山峡谷,生产资料匮乏,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极为不便。为此,八宿县实施了整乡搬迁,帮助当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洛松平措是夏里乡吉热村村民,2018年10月搬进了八宿县白玛镇乃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前的房子是两层土坯房,漏风又漏雨。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搬了家,现在打工或者开店都方便多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洛松平措说。

  而居住在八宿县吉达乡吉达村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斯郎次仁和西嘎巴珍两口子,通过技能培训班学了技术,在家门口开了家电焊铺。西嘎巴珍是一名大骨节病患者,她告诉记者:“这里的水质好,以后生的孩子也不会得大骨节病了。”

  稳就业促增收

  “告别单一模式、实现多措并举,减少政策依赖、鼓励自力更生。”这是察雅县转移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洛培是察雅县新卡乡乃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脱贫之路一波三折。

  自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洛培一家人享受了生态岗位、定项补助、种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同时,夫妻俩通过农闲时节到工地上务工,家庭收入有了明显增加,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妻子的不幸离世,对这个尚未脱贫、家庭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虽然曾经难受过、也绝望过,但看着尚在上学的三个女儿,洛培又重新振作起来。

  在乃帕村“两委”的帮助下,洛培在新卡乡种植合作社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从2015年的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达到6900元。洛培充满感激地说:“感谢党和国家给的好政策,让我们家有了新房子住、收入也增加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像洛培这样靠就业增收的例子,在察雅县还有很多。他们或是加入合作社,或是学技能开店,或是走进建筑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

  而在整个昌都,转移就业早已是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4.03万人。其中,光2019年就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98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7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6050人。

  现在,“藏东明珠”昌都脱贫攻坚已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脱贫转变,从依赖政策性补贴救助向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万众一心,誓于年底与全区一道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