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智志双扶”显成效

郝奕凝 措尼加措 发布时间:2020-04-20 12:01:00来源: 拉萨日报

  “智志双扶”不仅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的动力,而且是解决贫困群众精神贫困的有效举措。近年来,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智志双扶”工作,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不等、不靠、不要”

  勤劳托起致富梦

  在旁多乡宁布村的一间商铺前,记者看到今年53岁的尼玛次仁正在忙碌着,修理拖拉机、加工菜籽油,这间小小的商铺为尼玛次仁一家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几年前,因为没有启动资金,空有一身技术的尼玛次仁只能以放牧为生,自主创业对他来说成为一纸空谈。2015年底,尼玛次仁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尼玛次仁终于有了创业启动资金,他马上租门面、买工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尼玛次仁申请不再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并贷款为儿子购买了大卡车,通过儿子跑运输和维修拖拉机的店铺,如今尼玛次仁一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尼玛次仁经常说,没有国家的惠民政策,就没有他的好日子。现在,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不同的增收方式却有着相同的“靠自己”的信心。春天的林周县迎来了播种的季节,来到达龙村时,次仁顿珠正在自家的地里忙着翻地、撒种。

  达龙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靠放牧为生,因此经济来源单一。2015年12月,次仁顿珠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国家的惠民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好了起来。次仁顿珠在感怀党恩的同时,积极学习各项政策,逐渐明白“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这个道理,于是在放牧的同时,通过上山采药和种植蔬菜拓宽增收渠道,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幸福。

  2017年底,次仁顿珠主动申请摘掉贫困的“帽子”,放弃享受以补岗位等扶贫政策,走上了“不等、不靠、不要”的增收致富路。

  “一直到2017年,我们还享受生态补偿岗位,后来我想不能这么一直靠国家的关怀过日子,于是采草药、种植蔬菜,想尽办法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但我们不会忘记是谁给我们的好日子,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不会忘记党和国家恩情。”次仁顿珠满怀感激地说。

  就业+分红

  产业拓宽增收路

  完成了2019年的短期育肥工作,位于达龙村的牦牛短期育肥养殖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饲槽,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

  2019年,总投资1200万元的林周县旁多乡牦牛短期育肥养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牛舍2900多平米,育肥300头牦牛,通过效益分红和鼓励就业的方式带动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2019年的7月份到现在,我们牦牛短期育肥养殖基地共出售了240多头牦牛,给基地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带着群众一起边干边学,鼓励村民就业脱贫,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以此加快推动旁多乡牧业改革试点工作。”旁多乡党委书记张天平介绍道。

  “智志双扶”进一步让广大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与此同时,牦牛短期育肥基地、大型便民超市、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等扶贫产业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众从中受益。近年来,旁多乡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群众脱贫增收,全乡297户1330人均于2018年达到脱贫标准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9.5%减少至今年的0.00%。

  “从2017年至2018年,旁多乡一共有10多户村民像尼玛次仁和次仁顿珠一样,主动申请不再享受国家扶贫政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442.0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9300.43元,‘智志双扶’显实效。”张天平说。

  下一步,旁多乡将继续积极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草场、水库等资源,紧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稳定村民收入来源,确保“脱贫不返贫”。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