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心,脱贫路上有“你”有“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始终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奋勇前行。
风展红旗如画。如今,西藏脱贫攻坚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综合评价好”;2019年,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西藏各族儿女又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
时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号角响彻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催人奋进。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步伐。疫情必须严防严控,脱贫攻坚也绝不能松劲。
从偏远艰苦、人迹罕至的祖国边境线,到海拔4700米以上的极高、极寒、极偏远地区……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再次翻山越岭,踏雪前行,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密集调研,目的明确,靶向清晰,就是被称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脱贫攻坚。
只有“号准脉”,才能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多年来,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在吴英杰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区党委常委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边境一线、高海拔乡镇,帮助基层解剖麻雀、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一项项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先后建立,一条条含金量高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
——强化理论学习,及时调整自治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逐县分析致贫原因,因县制定差异化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脱贫责任制,实行干部“四包”制度,严格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县乡村户工作机制。
——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突出短板,保持教育、医疗等政策不变,坚决杜绝群众因学、因病致贫返贫,持续关注并解决好农村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
——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先后出台脱贫攻坚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和防返贫预警机制等,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自身投入等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大扶贫格局。
——坚持“四不摘”要求,对标对表“回头看”反馈意见,实行“首长负责制”“问题销号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分类逐个明确整改要求,建立台账、逐项销号。
——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进一步摸清底数,加强对脱贫不稳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之外边缘人口的监测和动态管理。
……
拧成一股绳的各级党政干部扑下身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以“绣花”功夫实打实地推动精准扶贫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坚持精准方略,以党建引领“重锤”敲响脱贫攻坚“战鼓”,以铁的纪律护航脱贫攻坚
西藏海拔高、工作难度很大;西藏氧气少、各种挑战很多;西藏发展底子薄、条件差。
可以说,雪域高原上,每户贫困户脱贫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萨嘎县达吉岭乡萨拉村村民嘎玛塔青“浪子回头”的故事,在当地被人交口称赞。为了赶走他身上的“穷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格桑旺堆专门带着嘎玛塔青“开开眼”,去乡里的致富能手家看看新生活,去脱贫光荣户家听听“致富经”,去村委会宣传栏数数好政策……
“多亏了‘书记格桑啦’,不然我还是人见人厌的‘酒疯子’。”回想当初的一幕幕,2018年脱贫的嘎玛塔青感激地说,“现在发展快得很,挣钱机会也多,只要踏实肯干,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如同“书记格桑啦”一般,众多的第一书记,让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西藏坚持把加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2019年,各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配合选好配强村(居)“两委”班子,大力实施万名村(居)干部文化素质提升工程,认真抓好发展农牧民党员工作,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履职尽责”活动,通过一件件基层党建的“小事”,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延伸覆盖到基层每个角落;通过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使得脱贫攻坚作战图更加精准。
为了护航脱贫攻坚,一批批基层纪检干部立足职责使命,强化政治监督,靠前监督,精准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河谷山间,奋战在攻坚一线,用行动践行着纪检人的使命和担当。
“疫情期间,木刻工作不能集中作业,眼看木刻厂即将停工,心里急得很。”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素有“木刻之乡”之称,波罗木刻是当地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在深入了解木刻厂有关情况后,江达县纪委监委迅速召集该乡有关干部商议解决办法,对木刻工人进行思想引导,鼓励大家分散在家开展木刻工作,同时组成党员突击队帮助木刻厂分发原材料、收集木刻成品,确保木刻工人有稳定收益、木刻厂关厂不停产。
用好外力、激发内力,不仅要“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可持续
2016年,依靠援藏省市的技术帮扶,阿旺绵羊养殖基地建起来后,阿夏就在援藏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科学饲养。加上学习能力强,一年后,阿夏获得了到天津进修的机会。伴随着基地运营进入正轨,眼下,从管理层到员工,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参与其中,挑起大梁,养殖基地也逐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类似天津援藏打造的绵羊产业,各援藏省市不断调整援藏方式和模式,积极为“世界屋脊”的发展想办法、谋出路,变“输血”为“造血”,打造出白朗蔬菜、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受援地“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与拓展后的援藏模式一样,脱贫攻坚战中,西藏着眼长远,智志双扶,强化本地、个人自身的“造血”功能,厚植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突出。
脱贫不返贫,产业支撑是重要保障。
西藏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投融资渠道,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重点培育高原生物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边贸物流业。
如何让广大群众“富口袋”与“富脑袋”齐头并进,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用好脱贫攻坚这一生动“教材”,持续深入开展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
成为“四讲四爱”宣讲员以来,拉萨市城关区扎细社区的顿珠多吉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将党的政策宣讲到每位群众心中”: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新旧西藏对比,引发大家思考;
50多岁的乃东区多颇章乡索朗村党支部书记旺点,学习制作宣讲PPT,这种融入了身边人、身边事儿,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展示的方式,让大家伙儿都爱听他讲。
……
“这次全国两会上,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非常温暖。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我相信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依靠勤劳的双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林芝市巴宜区巴吉村村民白玛央金表示。
白玛央金的话道出了高原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声。
从雪城江南到金沙江畔,从羌塘草原到珠峰脚下,高原儿女深刻感怀总书记厚爱如山、深情似海,深刻感怀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惠泽高原,深刻感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我们要化关怀厚爱为巨大动力,上下同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加快冲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科技为脱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该产业园于2017年落地,总投资7000万元,产业园内有草莓大棚种植园、玫瑰园、牧草良种繁育基地、有机肥厂、优质奶牛养殖基地。2019年,从林芝农牧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旦增达瓦来到扎囊县现代农牧产业园奶牛养殖基地。[详细] -
拉萨林周县“三岩”片区易地搬迁:让搬迁群众安稳扎根“第二故乡”
现在我们的搬迁群众可以去拉萨、去林周县自己打工挣钱,每天可以挣到100至200元的工钱,在老家是没有这种条件的。[详细] -
西藏山南市推进抵边搬迁工作
日前,记者从山南市委抵边搬迁工作专题会上了解到,山南市狠抓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错那县、洛扎县、隆子县和浪卡子县边境小康村建设和抵边搬迁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