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丁青县丁青镇仲佰村致富见闻:“志智双扶”开出幸福花
图为仲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记者 朱杉 摄
清晨,记者一行来到丁青县丁青镇仲佰村。乡道两侧一排排红白相间的藏式小楼整齐排列,楼顶上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仲佰,藏语意为“汇集之地 ”。仲佰村距离县城仅5公里,交通便利。几年前,村里近四分之一的家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仲佰村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极具当地特色的扶贫道路。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底顺利摘掉“贫穷帽”,人均收入达到1.1万多元。
转变观念勤劳致富
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仲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把“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入户宣讲,逐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仲佰村变化最大的,要数王贵友。
走进王贵友家,只见门上挂着“厚德户”的牌子,院子干净整洁。“以前啥事也不做,只喜欢喝酒。”王贵友说,加上妻子达措体弱多病,儿子上学,家里经济很困难。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次仁旺堆了解情况后,多次到王贵友家细致深入地讲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引导他靠双手致富。
在次仁旺堆的帮助下,王贵友改掉了酗酒和懒惰的毛病,2018年在村砂石厂找到了工作,月收入3000元。妻子达措也通过村妇女手工班掌握了编织技艺,年均增收1万余元。
“王贵友变化很大,现在还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经常以自己为例子帮助困难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村党支部书记西桑说。
今年5月,王贵友又到砖厂搬砖,一个月挣了5000多元。他对这笔钱做了详细规划,留足生活开销后,为家里添置了消毒柜、热水器和茶几。“国家帮扶着自己,自己也要努力,才能把生活过好。”
学习技能稳定增收
“离异后,家中只有我和儿子。我身体一直不好,也没技能,孩子还在上学,生活很拮据。”51岁的措姆回忆道。
2017年,措姆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初,在村“两委”的鼓励下,措姆参加了村里开设的“精准扶贫、巾帼巧娘”串珠技能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她学会了编制纸笔筒、糖果盒、抽纸盒等手工艺品。
“每隔一段时间,村干部就会上门收购成品。”措姆说,“仅这一项,一年就能增收5000余元。”
2018年,措姆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稳定增收,顺利地摘掉了“贫困帽”。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措姆的脱贫故事只是仲佰村“志智双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仲佰村通过开办妇女串珠手工技能培训班、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厨艺培训班、草莓种植培训班等,有效提升了农牧民群众致富技能,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富民产业巩固脱贫成效
“以前,村里年轻人挖完虫草后没事做,整天游手好闲,实在令人头痛!”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西桑仍记忆犹新。
针对这一问题,仲佰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充分讨论研究后,于2017年7月成立了青年装卸队。
起初,青年装卸队成员共5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人。经过半个月的简单培训,装车、卸车、搬仓库、搬家等装卸工作日益规范化,装卸队很受欢迎。仅前两个月,收入就达12.8万元,人均增收2285元。
“2019年,我们青年装卸队已经有近70名成员,总收入达42万元,队员的年均最低增收都在3000元以上!”31岁的青年装卸队队长格来说。
除成立青年装卸队以外,仲佰村的扶贫砂石场也于2017年4月投产。通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收入150万元,在砂石场上班的6名贫困群众每人每月固定增收3500元。
脚部残疾的郎卡罗追,以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要强的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但由于腿脚不便,总也找不到打工的地方。
后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郎卡罗追进了扶贫砂石场为工人做饭,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此外,每年年底还会有1000元的分红。每当想起这些时,这个坚强的汉子眼中总会泛起泪花。
下一步,村“两委”将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头等大事来抓,带动农牧民走向全面小康。
记者 朱杉 胡国荣 扎巴旺青 陈志强 刘金鹏 周婷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昌都丁青县绒通村苗木种植基地见闻:多栽“摇钱树” 日子有盼头
在兴兴苗木种植公司技术员的全程指导和绒通村群众的辛勤劳作下,至2019年6月,苗木基地已成功栽下云杉、昌都杨、柳树、榆树4个品种,共计97万株树苗。[详细] -
双联户”户长洛多:心怀百姓事 冷暖挂心头
每到5月,昌都市丁青县觉恩乡金卡村的“双联户”户长洛多都会特意准备一些清油、面粉、酥油等生活物资,不是给自己,而是给独自居住的次培。[详细] -
当好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发放学习资料13.8万份,讲党课3800次,解决问题1100个;开展破除陈规陋习专题教育活动、“三送”活动、法律知识宣传活动,18.13万群众受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