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珠峰人家”笑迎八方客

发布时间:2020-10-13 08:33:00来源: 西藏日报

  开栏的话: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在我国第7个扶贫日来临之际,西藏日报11日起推出“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栏目,聚焦基层脱贫实践、讲述一线感人故事、展现万众一心战贫困的精气神,敬请关注。

  从珠峰景区北门到珠峰大本营还有100多公里路程,而这100多公里的路全是海拔超过4000米的蜿蜒山路。部分游客出现胸闷、气促、头晕之时,最希望有个驿站歇歇脚,喝口热乎乎的奶茶,重振前往珠峰的信心。

  越过海拔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不久,会看到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带,在合适的季节,青稞连片,油菜花怒放,几十栋藏式民居错落在河滩上——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就在眼前。

  巴松村是距离珠峰大本营最近的一个村子,被称为“珠峰脚下第一村”。全村有村民54户3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75人。巴松村是前往珠峰的必经之地,这种地理优势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依靠,每家每户都开起了家庭旅馆。

  多吉早在28年前就在村里率先开办了家庭旅馆,取名“牛头旅馆”。“年轻时家里很穷,除了养点牦牛、种点青稞,基本没有额外收入。没办法,我就把多余的几间房子腾出来做旅馆了。”多吉回忆说,那个时候到珠峰旅游的人并不多,一年有个千元左右的收入就不错了。

  后来,随着到珠峰旅游探险的人越来越多,多吉扩大了经营规模。目前,多吉的旅馆里,供游客住宿的床位多达30张,每张床位一天收费80元,吃饭单独付费。每年从5月到10月是珠峰景区的旅游旺季,多吉的“牛头旅馆”一个月最多可接待三四百位游客,年收入超过20万元。靠着旅馆收入,多吉不仅养育了3个孩子,全家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多吉家的一层是客厅,陈设讲究,各种家用电器齐全,客厅中央的火炉传递着温暖,茶几上的奶茶冒着热气,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和一幅精美的唐卡。有时,多吉会在客厅里弹起马头琴,妻子唱着藏族歌谣,屋子里的氛围十分温馨。

  多吉家的茶几上都贴着支付宝二维码,门口还有“三农金融服务点”标牌。“现在游客到村里住宿拿个手机、拿张卡就行了,支付非常方便。”日喀则市委组织部驻巴松村工作队的孙超说。

  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冬游珠峰热的兴起,巴松村的旅馆生意更加红火了。“国家政策好,全村脱贫有盼头啦!”多吉笑着说。

  过了巴松村再前行40多公里,就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尽管是盛夏时节,这里依然充满寒意。

  走进42号帐篷,暖气扑面而来。帐篷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很干净,里面放着火炉、茶几和吃饭的桌子,靠近里侧是一排铺位,每个铺位都整齐地摆着被褥。

  “我这个帐篷有10个床铺,每个床铺一天收费80元,还能吃饭。”主人次旺仁增说,他是多吉的朋友。

  次旺仁增是扎西宗乡拉木堆村人,这个村子距离珠峰很近。近年来,随着到珠峰旅游探险的兴起,拉木堆的村民们除了用自家房屋开旅馆,还在珠峰大本营设立帐篷为游客提供食宿。截至目前,在珠峰大本营已设立帐篷旅馆59个。

  “2008年我们是第一批在这儿设立帐篷旅馆的,那个时候路不好,游客较少,一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现在一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次旺仁增的妻子次仁拉姆一边收拾床铺一边介绍说。

  虽然寒风呼啸,光照强烈,但是,珠峰脚下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幸福的生活。

  (文字由日喀则市扶贫办提供,本报记者卞琳琳整理)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