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贯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0-11-30 09:22:00来源: 西藏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充分认识国内外新形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明显。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繁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

  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特点。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应对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因此在整个“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我们都要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

  综合起来看,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谱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二、准确把握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三大核心要义

  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GDP增速都是我国五年规划的“指挥棒”。“十三五”时期是贯穿新发展理念这条主线的5年,经济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基本的路径。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到“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发展主题。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尽快消除贫困,还要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回顾“十三五”,我国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从2012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为52个。到2020年年末,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降至2019年底的0.6%。

  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之初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底,西藏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32%,高出全国19.62个百分点。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目前,西藏“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并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接下来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仍然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稳固和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态势,这既是避免脱贫地区重新返贫的关键,也是在更大空间范围实现乡村经济体系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乡村经济体系发展是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西藏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为本,推进产业扶贫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衔接。坚持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多重覆盖,聚焦做强产业支撑,大力构建长链条紧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重点打造特色农林、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四大特色扶贫产业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建议》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西藏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生态为重,推进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有效衔接。西藏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以旅游扶贫作为切入点,以“旅游+”思维,带动贫困地区群众搭载全域旅游快车,加快打造以拉萨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和集山水生态、历史文化、美丽乡村等于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发展生态农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发展新兴产业、积蓄后发优势的重要资源。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四化同步”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收入、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实现有差别无差距发展,城乡社会实现一元化。同时,在产业兴旺方面,要拓展农村生产力视野,全面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在生活富裕方面,要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在生态宜居方面,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也可以吸引城市消费者;在乡风文明方面,要注重全民素质的提升和基础教育的投入;在治理有效方面,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西藏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建设以及川藏铁路建设的新机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充分释放西藏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和红利,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提高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增添新动能。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