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拉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质量高 成色足 底色亮

发布时间:2021-01-12 15:31:00来源: 西藏日报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拉萨市交出了喜人的“扶贫成绩单”:全市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贫困村(居)全部退出、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741.44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拉萨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创新推进以业脱贫、以迁脱贫、以教脱贫、以补脱贫、以保脱贫、以助脱贫六项脱贫措施,并结合党建扶贫、志智双扶、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等模式,完善了“6+N”攻坚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拉萨扶贫经验”,脱贫攻坚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决定性进展。

  风景优美、生活富裕、和谐安定,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一个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正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政策落实到位 精准脱贫质量高

  “十三五”时期,拉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着力推进以业、以迁、以教、以补、以保、以助六项脱贫措施,各项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明显。

  曲水县三有村是西藏首个建成并实现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7月,搬迁而来的1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迁居至此。如今,通过村里的产业发展,不少人家实现了“以迁脱贫”,群众“有健康、有房屋、有产业”。

  “目前三有村已设立扶贫车间、三有超市、养老驿站,建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奶牛、玫瑰和枸杞等产业,‘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三有村第一书记如吉说。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十三五”时期,拉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485个,通过产业项目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辐射带动4.3万人增收,培育壮大了大昭圣泉、曲水净土、尼木三绝等一大批扶贫产业,实现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产业振兴雏形已经形成。同时,拉萨市积极推进“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200多家农牧民合作社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带动近9000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拉萨市还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十三五”期间,拉萨市累计落实生态补偿岗位11万余个,兑现补助资金4.75亿元,农牧区困难群众年人均增收3500元,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贫困群众的“金山银山”。

  完善帮扶机制 巩固脱贫成色足

  “十三五”期间,拉萨市围绕构建大扶贫格局,着力推进行业、定点、对口援藏、社会以及金融扶贫工作,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栋栋现代化温室大棚在高原上拔地而起,大棚内各类航天育种果蔬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太空蔬菜”鼓起了尼木县百姓的腰包,在北京援藏资金和技术支持下,自2019年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到12700元。

  “太空蔬菜”是北京、江苏对口支援拉萨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北京、江苏两省市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援藏资金用于民生和扶贫领域资金比例达80%以上,推广运用“拉萨净土”区域公共品牌17类商标,建成推广藏香、藏鸡、拉萨好水等6大类净土健康产业标准化体系,辐射带动受援县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自2016年以来,拉萨市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扶贫。全市162家企业采取公益捐款捐物、捐资助学、大病资助、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技能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1.04亿元,受益3.08万人。

  激发内生动力 保障脱贫底色亮

  2020年3月,当雄县牧民西热次仁用积蓄和扶贫小额贷款开办了“纳木湖村扶贫便民汽车、摩托车修配店”。从低收入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他用维修技术实现了人生的反转,被评为2018年拉萨市脱贫攻坚“奋进奖”。

  “我要告诉乡亲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西热次仁时常用自身的脱贫经历告诉大家,“不勤劳是永远无法脱贫的,脱贫一定要靠自己。”

  在拉萨,像西热次仁一样,脱贫后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的农牧民还有很多。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拉萨市就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突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典型引导、树立标杆,在精神层面鼓励农牧民群众“脱贫”,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双手实现脱贫增收。

  在脱贫攻坚中,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更有了加油干、过“好日子”的奔头,拉萨市坚持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富”转向“我要富”,引导群众向上向善、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