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2021年民生账单为百姓描绘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1-01-13 10:20:00来源: 西藏日报

  1月12日上午,拉萨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果果代表拉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时期是拉萨市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建设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拉萨取得决定性成就。那么2020年度任务完成如何?2021年又有哪些重点工作?“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任务有哪些?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组组数据为大家揭晓。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累计安排地方投资107.27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6倍。设立覆盖三次产业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政府债券资金64.1亿元,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近1500亿元。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8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42%增长到54.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商标品牌培育,有效商标注册数量较2015年末增长3.3倍。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多业态、并联式、深融合、全区域发展,打造“拉北旅游环线”精品线路,完善乡村旅游布局和基础设施,完成纳木措景区改造升级,新增A级景区11家。推出《金城公主》舞台剧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文创园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累计接待游客9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6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建成7座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6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9个。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泽贡、拉那羊八井段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羊八井至那曲、拉萨至日喀则高等级公路以及拉萨至泽当快速通道加快建设,与毗邻城市道路交通进入“高速”时代。贡嘎机场枢纽功能明显增强,航线增至100条,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414.2万人次和4.2万吨。新增农村公路2586公里,乡镇行政村通畅率、乡镇客车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全区首条城市综合管廊,天然气管网实现城区全覆盖,完成直供电改造3.6万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6万套,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2695户。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推进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近10万人。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2.6万户,是“十二五”末的2.2倍。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突破1300亿元,较“十二五”末翻了两番。40%的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获批建设全区首个综合保税区,启动实施中尼友谊工业园项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26个,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6750平方公里。实施“绿色围城”工程,成功打造南山、北山公园,山体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率先在全区消除4300米以下“无树村”和“无树户”。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达到100%。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民生事业全面改善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10923户44435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85个,预计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41元,彻底摆脱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率先实现“五个100%”目标,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率达95%以上,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人均寿命由2015年的68.2岁提高到70.6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农牧民医疗参保、大病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8万元提高到60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911元/月和4813元/年。

  “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到2025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努力把拉萨建成更具辐射力、更强带动力的边疆中心城市。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一心两翼、南联北通、提升四区五县、带动特色村镇”的市域发展空间格局。继续推进文化旅游、净土健康、绿色工业、现代服务、数字经济“五大产业”发展,以集群化发展为载体、推动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产业化初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构建具有较强产业规模、鲜明市场导向、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三五”成就回顾

  经济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5亿元,是2015年的1.68倍,年均增长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9万元。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5亿元,是2015年的1.52倍,年均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7.3亿元,是2015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0%,内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4.2%到实现动态清零,242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累计完成转移就业41.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城乡基础设施、用能条件显著改善。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655元和18324元,是2015年的1.62倍和1.77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额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前迈进了新的一大步。

  生态环境保护再创新业绩。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城市绿化率达到38.8%,全市国控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标准,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色成为拉萨发展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2020年成绩单

  落实抗疫特别国债13.08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23.4亿元,减免各类租金1.8亿余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完成农牧民培训1.55万人,转移就业8.2万人,实现增收8.44亿元。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全面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万亩,蔬菜产量27.5万吨,鲜肉产量4.6万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2.1%。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惠企利民等各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8.9亿余元,增加市场主体1.8万户。新建各级学校10所,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8240个。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2元。

  2021年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8.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以内。能耗碳排放强度和污染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范围内。

  2021年重点工作

  创新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12%

  全力推进柳梧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上半年实现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不断优化线下消费环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推动象雄美朵文旅小镇、叶巴康养小镇、墨竹温泉小镇、羊八井国际登山小镇和白纳沟建设。推进纳木措创建5A级景区。确保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2%以上。

  加快建设拉萨数据中心,打造“一云、一网、一中心”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六大应用系统稳定运行,建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服务数据库和综合平台。

  基础建设

  完成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

  年内实现拉日、那拉高速全线通车,配合推进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努力推动G561拉萨至林周段新改建工程、旁多引水等“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开工,加快推进S5拉萨至泽当快速通道、帕古水库等项目建设。推进堆龙新城建设,配套1亿元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藏热大桥、西城大桥、滨河路、智慧水务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区市两级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聚焦“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推进琅赛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加快17个停车场建设。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300亿元,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

  生活质量

  增加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

  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社会化就业、到区外就业,应届生就业率达98%以上。年内再新建各级各类学校16所,增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2万个。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办法,适当扩大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健全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将物价稳定调节基金提高到2600万元。强化住房保障租购并举导向,研究制定房地产企业自持5%以上比例住宅用于长期租赁住房的政策,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和功能园区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对部分公共租赁住房开展长租房改革试点。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98%

  继续开展拉萨周边造林、“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加强造林供水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先造后补工程面积3.5万亩。完成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推进拉萨河1#、5#井闸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专项开展危废治理,启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改扩建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以上。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县乡村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率达到30%以上。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