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人均收入增长超百倍
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将至,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一派繁忙景象。
这个距西藏山南市区仅十几分钟车程的城郊社区,被称作“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60多年前,这里率先进行民主改革,并进行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由被解放农奴参与的民主选举,先后诞生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个人民公社。
记者日前从克松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当地年人均纯收入目前已达22301元,约为1978年的111倍,40余年间增长超百倍。
制度飞跃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是克松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动力。
民主改革之前,克松“谿卡”(庄园)有农奴302人。今年78岁的老人索朗顿珠记得,那时自己全家和牲口住在一个棚子里,每天启明星还没升起就要起床干活儿,迟到了就要挨鞭子。
1959年3月,中央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昔日农奴当家作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释放了高原农民的创新活力。农奴的后代土多买了村里的第一台东风卡车,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达娃次仁兴办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厂,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松迎来巨变:国家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整修排水、照明、绿化系统,修建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学习室、娱乐室,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社区农机化作业率已达98%,粮食亩产量比民主改革前翻了近三番;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超3800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占比已超八成;全村共有45辆运输和旅游车,445名劳动力中七成外出务工,80余亩土地实现流转,300余亩土地与公司签订饲草收购合同;村里成立了12个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纯利润达36万元……
如今的克松社区里建起了克松陈列馆,开放党支部旧址和克松庄园遗址供游客参观。“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标语刻在社区大门两旁,这是历史的写照,也是人民的心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两任村支书的致富梦
沿318国道巴塘段穿过金沙江大桥就进入了西藏地界,竹巴龙村就在桥边,是名副其实的“进藏第一村”。[详细] -
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印象最深的是民众的笑脸
汽车停在了村口的一片开阔地。使节们从这里沿着平整的山路走进村庄。一路上,三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村道两旁可见茶园和果树,放眼望去是青山和溪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