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决战决胜圆梦小康
2020年注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重要年份。
这一年,我们抵御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步增长;
这一年,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凝心聚力提交了一份精准脱贫的合格答卷;
这一年,我们兑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庄严许诺,不断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这一年,我们上下一心,团结奋进,以对历史对民族对青海负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为人民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小康路上的脱贫“基底”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只有“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消除贫困因素,切实解决贫困问题,让贫困地区的百姓富裕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安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果实”。
昔日的海东市乐都区卯寨沟,一道田、两架山,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在外创业多年的李连和回村后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村里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百姓腰杆挺起来。回乡后的李连和绿化荒山、新建卯寨景区,打造花田经济和富硒蔬菜采摘,让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窝窝”。如今的卯寨产业结构已由原来单一的农业,向加工业、服务业渗透,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成为青海省乡村旅游示范带动的典型。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我是2018年11月搬进来的,住房面积达80平方米,有天然气,还通了网络。”曾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洛乡查雀干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才让吉,如今的新家就在玛沁县大武镇的久美家园。2019年8月,该州通过采取集中和分散搬迁的方式完成了全州8550户31864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易地搬迁安置任务,实现了贫困人口梯度转移、草场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结合精准扶贫,黄南藏族自治州探索出“政府+文化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设立非遗扶贫工坊、非遗传习中心免费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为他们传授技艺。部分民间艺人运用非遗技艺,组团前往外地就业,按照市场需求从事绘画、泥塑制作、建筑彩绘等,据统计,该州每年约500名民间艺人输出到外地,年创收2500万元以上。
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拓宽就业渠道,从发展乡村产业到充实个人技能,青海省不遗余力地通过各个方面改善贫困地区条件,努力让贫困地区群众脱得了贫,能够致富,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掉队,让幸福小康的曙光实实在在地照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小康路上的经济“底色”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速驰骋的青海经济列车一下子慢了下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防疫,渡难关。直到春暖花开时,青海再次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西宁市作为省会,以实而有效的保障,用最短的时间迅速全面复工复产,以位居全国第一的复工指数,开启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的新篇章。
在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中利光纤利用亚洲硅业技术突破后提纯的超高纯四氯化硅,将其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光纤预制棒和光纤拉丝,成为全球首例多晶硅厂和光纤厂循环经济合作项目。同时,黄河新能源——阳光能源多晶硅料、亚洲硅业——青海拓日多晶硅等企业也逐渐建立起了上下游循环供给与循环发展模式。如今,西宁市已逐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不断壮大,锂电池产能达到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一。
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占全省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光伏发电产业装机容量占全省装机容量的55%;创造了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全国同一批同一地区两个“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光热发电产业实现全国首家商业化运转的第一座塔式和槽式太阳能电站……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样在利用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光伏、光热、风电以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走进华为-海南州大数据中心,十六个模块化数据中心整齐排列,储存着海量数据资源的机柜嗡嗡作响,正在昼夜不停地飞速运转。庞大、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在这里汇聚,以便利用者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挖掘。而这也仅仅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去年5月正式投运,发展大数据产业已然为海南州弯道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条件,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青海省不断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步提升,构筑起了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
小康路上的民生“注脚”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情。确保民生福祉,人人安居乐业,让百姓充满幸福感、获得感,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所在。
自2018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村克土社打造集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景区——文迦牧场以来,牧场年平均接待量5万人次,2020年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600万元,直接带动了海峰村克土社30户村民每年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而文迦牧场只是海北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草原是青海省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牧区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如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已成为全玉树州群众的共识。扎西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颜村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草原巡护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从前我就是纯靠放牧生活,自从当上生态护林员后,我每年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不仅生活得到改善,还能为保护草木资源贡献力量,特别有成就感。”在玉树,许多牧民像扎西一样,搬离草原,加入生态管护队伍,在全面做好绿色资源管理保护同时,生活有了保障,民生也得以改善,享受到了生态惠民的“红利”。
从雪山之巅到瀚海戈壁,从广袤草原到湟水之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笑容就是民生改善最好的注脚。青海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不断努力奋进,锐意进取,用自己的双手,铺筑着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
(记者 郑思哲 执笔;陈俊 马振东 栾雨嘉 尹耀增 程宦宁 李兴发 王菲菲 公保安加提供素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十三五”期间 城镇新增就业超21万人
“十三五”期间,西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详细] -
青海省林草生态扶贫:近200万人次农牧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近5年来,青海累计安排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资金222.1亿元,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2116.4万亩。[详细]